【時光走廊】 台灣光復七十年紀事(20) 十大建設陸續竣工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2017.07.07 語音朗讀 69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南北高速公路工程三重至中壢段竣工。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大蘇澳港全景。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灣鐵路西部幹線電氣化工程全線通車。圖/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台中港桃園國際機場的各項工程正陸續完工。 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十大建設是蔣經國總統治理台灣的主要政績,提出、執行與完成貫穿整個民國60年代,基本上延續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前20年的經濟累積,也為民國70年代經濟飛躍奠立重要的基礎。 這十項重大建設包括:「南北高速公路」、「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北迴鐵路工程」、「蘇澳港工程」、「台中港工程」、「大鋼鐵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程」,以及「核能發電廠」等,使台灣的基礎設施脫胎換骨,改善經濟結構,也為人民生活帶來新面貌。 民國62年(1973),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施政計畫,預定在五年內大致完成十項建設,希望迅速將中華民國帶進工業化國家之林。由於建設所需經費龐大,需要同時向國內外舉債,黨政內部不乏存疑之聲。蔣經國獨排眾議,提出「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的說法,決定大刀闊斧推動建設。 民國38年(1949),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初,局勢尚未穩定,在美國軍事和經濟援助下,得以建立穩固的政治、經濟環境。民國41年至52年(1952~1963),發展方針為「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促進農業」,建設重點在農業水利設施的改善、農業機械的推廣、工業基礎設施的興建等;在這個階段中,成功的農業發展累積初期的資本,輕工業亦隨之興起。 民國53年至61年(1964~1972),台灣經濟進入出口擴張時期,建設的重點在於建立完善投資環境。民國54年(1965),世界第一個加工出口區在高雄設立,營建面積69公頃,包括興建廠房、修建擴充碼頭、商場、住宅等,目的在進口原料零件,利用充沛低廉的勞力,進行成品裝配,再將產品出口。 此外,這一階段發展亦需歸功整體國際資本主義的環境。美國和日本先後向台灣轉移大量的資金及技術層次較低的勞力密集工業,使台灣輕紡工業迅速起飛,食品、塑膠、電子、電器等消費性產品亦發展迅速,壯大整個加工出口體系,使得出口成長旺盛,市場一片榮景。 民國60年(1971),台灣對外貿易首次出現2.16億美元的順差,扭轉過去長達18年貿易赤字的情況。此後,台灣年年順差額不斷提高,政府和民間均累積可觀的資金。民國59年(1970)以後,經濟建設重點轉向發展重工業,以提高經濟應變的能力和加工出口的層次。這時,農業和輕工業已為重工業打下基礎,石油危機也加速發展重工業的迫切性,這也是以交通運輸、鋼鐵、造船、電力和石化為主的十大建設被提出來的時代背景。 民國64年(1975),蔣中正總統逝世,蔣經國掌握實權,國政並未出現中斷或遲滯。尤其政府體系內有一批大公無私的官員,如尹仲容、李國鼎、嚴家淦、孫運璿等人士貢獻心力,加上人民埋首苦幹、力爭上游,共同將台灣的生活水準提升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富足。 十大建設不僅帶來新的生活風貌,也牽動政治和社會演化。民國66年底(1977),中壢發生群眾事件,要求更合理的民主程序與規範,開啟未來十年政治和社會的巨大轉型。此外,政府遷台時間日久,反共復國政策迄未實現,連帶使外省政治精英治理的結構面臨調整的壓力。民國60年代末期,台灣已開始出現具有現代化意義的民主運動,並無可避免地產生了本土化運動,這個過程的開始在時間上恰好也是十大建設完成的時間。 (徐宗懋原著,梁迦翔整理) 前一篇文章 【走跳四方一麒麟】 抽抽樂 下一篇文章 【我的青春我的歌】一曲歌未央(上)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翰墨天地】 煩惱皆因強出頭【走讀城鄉】 富邦美術館: 信義鬧區的藝術中心【島嶼拼圖】千年古村落 ──金門陽翟老街【撫今追昔】千僧齋與千僧鍋【藏在剪紙中的故事】玉山積雪──向陳澄波大師致敬【書藝心語】荒漠甘泉 作者其他文章【時光走廊】 嘉南古廟系列(20-20) 東石郡【時光走廊】嘉南古廟系列(20-19)北港郡【時光走廊】虎尾郡 嘉南古廟系列(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