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虎尾垃圾轉運站垃圾堆如高山,吸引野鷺群飛覓食,形成一幅對比畫面。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地方多次爆發垃圾大戰,環保署昨天在行政院會中報告「多元化垃圾處理計畫」,計畫在六年內(二○一七年至二○二二年),由中央地方一起投入一百五十三億元推動垃圾處理,包括九十億元投入焚化處理設備升級、三十七億元投入廢棄物資源化效益,環保署長李應元強調,將運用多元能資源化技術,翻轉過去「垃圾不是焚化就是掩埋」的舊思惟。
行政院長林全在會中表示,國內能源開發不易,加上環保意識提升、經濟結構轉型等議題,該計畫運用相關新能資源技術及設施,希望結合國內相關產業,扶植技術升級,未來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期能有效延伸政策效益,有其具體意義。
「垃圾處理發展都有歷史背景與需求。」李應元以垃圾焚化為例,從一九七○年代垃圾減量、一九八○年代加強汙染防制、一九九○年代發展電力、二○○○年代加強能源回收,至二○一○年代,全面提高廢棄物轉換能源效率與灰渣減量再利用。目前國外已逐步將垃圾處理邁向能資源化技術,也就是將垃圾在熱處理或生物處理等能資源化新技術下,提升能源最大效益。
因此,該計畫將運用九十億元經費,升級焚化處理設施整備,並將國外實作經驗結合國內研發技術,擘畫新世代垃圾處理願景。另投入三十七億元推動新穎技術,包括如機械與生 物處理(Mechanical Biological Treatment,MBT)、氣化、脫水與高效堆肥(分散式)、厭氧消化(集中式)等,將可大幅提升廢棄物能資源化效益,並逐步邁向循環經濟時代。
環保署呼籲,垃圾是被錯置的資源,資源與垃圾選擇,將考驗民眾與政府是否一起努力付諸行動,民眾積極執行垃圾源頭減量與分類,政府興設廢棄物多元在地能資源化處理設施,資源循環經濟不再是口號,而是全體民眾一起實現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