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樹葉曾經和文化結下過不解之緣,留下了許多有趣的佳話。
中國很有學術價值的《南樹輟耕錄》一書,是元末著名學者陶宗儀全部依賴他的樹葉筆記所編纂而成。
當時,陶宗儀避亂江華亭,每天清早下田幹活,累了便坐在樹下歇息、讀書,每有所感,取出隨身帶來的筆硯,在樹葉上記下來,並將樹葉筆記放入準備好的瓦盆內,埋入樹下。
經過十多年嘔心瀝血的努力,竟然得樹葉筆記數缸。後經過他的加工處理,完成三十卷《南樹輟耕錄》。
在歷代文人的眼中,葉子不僅僅是一片片葉子,還是一個個富於感情的知己,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寄託。葉子可以傳遞愛情,也可傳遞親情和友情。「無邊落木蕭蕭下」,葉子可以抒發悲涼感傷的心情;「霜葉紅於二月花」,葉子也可以表現樂觀的意志。
樹葉不僅與文字緊密相連,與音樂也結下過不解之緣。據載,蔡文姬從匈奴回漢時,當地百姓摘來一片片樹葉放在嘴上,吹出縷縷婉轉的旋律,以寄託離別的愁緒。蔡文姬回漢後,就在古琴上模擬發揮創意,終於譜成《胡笳十八拍》。嚴格說來,《胡笳十八拍》的「模特兒」正是樹葉的旋律。
到了音樂繁榮的唐代,樹葉居然一躍登上了大雅之堂。當時樂隊規定,在演奏宴樂時,必須有「吹葉」一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