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百年筆陣 體驗與經驗之差

執筆人:于國華 |2017.07.06
5849觀看次
字級

「體驗經濟」大行其道,從消費場所、旅遊活動到教學場域,都強調體驗。但是,「體驗」的作用卻被誤解了。「體驗」不等學習;必須將感官經歷轉化為「經驗」,方能成為個人的智慧累積。

「體驗經濟」由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提出;他們在一九九四年出版《The Experience Economy》,中文直譯為《體驗經濟》。作者指出,在產品經濟、商品經濟、服務經濟之後,消費行為轉向感官追求,帶動體驗經濟興盛。書中有兩個觀點值得被強調:「體驗經濟」可以無限發展,所以不會有另一種經濟型式取代它。第二,無論體驗過程如何,消費者意識到自身的改變,將是最深刻的體驗。

「體驗經濟」為商業活動指引一條明路。於是,各種商業空間和服務行為,費心營造體驗。商場不只是賣場,圖書館、運動場、遊樂場甚至廚房、劇場,都被融入。旅遊行程加入DIY、下田、捕魚、求生;課堂活動帶學生到知識現場,或結合手作(maker)加強體驗。但這些努力,成效好壞不一;關鍵即在於,「體驗」未必都能成為「經驗」。

中文詞義中,「經驗」原本包含「體驗」,但現代用語習慣將「體驗」與「經驗」區別,依教育部字典解釋,體驗偏向親身感受;經驗是「經由實踐得到的技能或智慧」。這與英文用法接近, 雖然「體驗」與「經驗」都是experience,但是動詞、名詞分別譯成「體驗」與「經驗」。

哲學家杜威對於經驗有深刻分析,感官過程是「體驗」,但體驗的記憶可能被忽略、或很快遺忘;將體驗感受重新整理、賦予意義,零碎片斷的感受組合成為完整的「一個經驗」(an experience),就可以成為智慧的一部分。如同電腦檔案隨時可以再運用一般,「一個經驗」可以不斷被運用、甚至再組合成為另個新的經驗。

導演賴聲川的《創意學》,可視為一本大腦創意操作手冊,其中很好的詮釋了體驗和經驗,雖然他並未使用這兩個詞。賴聲川認為,生活周遭有太多訊息發生,但我們未必注意;這取決於我們對應世界的「因果觀」、「如是觀」和「世界觀」。他建議,對周身事物保持好奇,去思考、推理甚至衍生幻想,然後記錄。生活中片斷的體會,稍縱即逝;經由思考和記錄保留的訊息,被記憶之後,可以反覆使用與擴充。

由此,賴聲川提出的創意訓練方法,是不斷將體驗轉化累積,充實為個人的「經驗庫」;累積足夠的經驗,透過重整、編排、組合和擴充,就有無限的創意可能。賴聲川架構龐大的長戲《如夢之夢》,使用大量個人經驗;而這些經驗,都來自被整理和記錄下來的日常體驗。

分辨體驗和經驗的差別,才能理解為何精心安排了體驗,卻如同過眼雲煙?體驗只到達感官層次,沒有啟動深化的心理機制,只能得到有限的經驗。所以《體驗經濟》主張「讓消費者改變」:體驗過程一旦造成體驗者改變,經由認知或身體的覺察,那種體驗就不再只是短暫的感覺,而是進入生命的經驗。體驗的歷程必須經過引導,在用心轉化與整理之後,才能夠得到滋養創造力的豐富經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