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先生寫赤壁賦,藉與洞簫客的一段對話,說明空相情境,並以三個場景,敘述享受空相的愉悅心情。
洞簫客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請教東坡先生,如何才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先生答道: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詞解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色身,以變者觀之,即生老病死、須臾人生。自其不變者觀之,不變即禪定、證得空相。空相中的我,無盡也。蘇東坡說,如同感受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於是,洞簫客懂了、也笑了,忙著洗盞更酌。而挾飛仙以遨遊的道士,問道:赤壁之遊樂乎?我們可以回答,快樂有三幕:
第一幕: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因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第二幕: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因為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
第三幕: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因為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這三幕,即禪定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道士幻化成孤鶴,挾飛仙以遨遊,我們也可以修證體悟。
將心打開,眼光放遠。東坡先生叮嚀,要開戶視之,不見其處。如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跟著流水浮雲,遠走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