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孫立群(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國內目前氛圍,凡事不願就事實面討論,而採用政治化對立的方式,張飛打岳飛,打得滿天飛。這樣的方式,除了讓問題愈擴愈大外,對國家、社會沒有任何的好處。
台灣計畫在二○二五年成為非核家園,此一事實雖已經立法確定,但直至今日,擁核、廢核,缺電、不缺電的衝突沒有一日停止過,政府也從來沒有將所有資料公開透明的告訴過民眾。既然非核家園已將成為事實,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告訴我們,如何提供充裕穩定的電源,同時維持合理的電價。
電力的供需平衡是一動態的觀念,簡單講,就是每一秒鐘所發的電加上原先所儲存的電都要夠全國使用,不然就會斷電、限電。所以,每天「平均」所發的電等於每天「平均」所用的電,根本就是一個沒有用的陳述。基於這種動態平衡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將供電分為「基載」和其他。基載的電源,應該是那些可以每天二十四小時、全年三百六十五天無休,加上那些可以隨時啟動發電的穩定供電電源。火力發電(燃煤、燃油)、燃氣、水力(含抽蓄)及核能等都算是提供基載的電源。至於再生能源如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當然不是基載。
所以,基載是不能靠天吃飯的。如果有人說基載的不足可以用再生能源來補,那還真是天大的笑話。
至於電力儲存,目前不論是在技術面或是成本面都不是顯著的選項,暫時略而不談。
依台電的說明,基載是每天最低的用電量,約為每天最高用電量的七成左右。今天,政府最該告訴我們的是:1.邁向非核家園的過程中,如何在合理的電價下,用什麼電源組合維持基載?2.達到非核家園後,如何在合理的電價下用什麼電源組合維持基載?
現階段可供選擇的基載電源有火力發電(燃煤、燃油)、水力及燃氣等,各種電源的優缺點簡述如下:1.燃煤火力:便宜,但汙染及溫室氣體(如CO2等)排放量高;2.燃油:成本較高,且汙染及溫室氣體排放量高;3.水力與抽蓄:乾淨,但較不穩定,且受限於國內環境,目前已無增設空間;4.天然氣:汙染雖低,但成本很高,而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高。另外,目前國內天然氣安全存量約為七至十天,夏天颱風期間有運輸船無法靠港卸氣(液態)的風險。如果不考慮環團基於環境保護理由的積極反對,新的第三天然氣接收港至少還需六年才有可能完成。
整理各類基載電源的優缺點,我們的選項好像只能在「高汙染、高溫室氣體排放但發電成本不太攀升(燃煤、燃油)」和「低汙染、高溫室氣體排放,而且發電成本大幅攀升(天然氣)」兩個選項中,做不同比例的選擇與組合。
台灣所使用的能源,百分之九十七以上依賴進口,因此節約能源是所有國民的責任和義務。「電」不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更是國家及產業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需求面,個人及產業都有義務有效並節約用電;在供給面,國家有義務在合理價格下穩定充裕地供電。需求面的目標,可透過教育及節電技術達到,但供給面的目標只能由國家透過施政達成。
「二○二五非核家園」已入法為既定政策,請政府誠實、清楚的告訴我們:1.邁向非核家園的過程中,如何在合理的電價下,用什麼電源組合維持基載?2.達到非核家園後,如何在合理的電價下用什麼電源組合維持基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