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觀察國際情勢常不能一刀切出敵我。國與國的關係,本就衝突與合作同時並存,但總還可以看出一個軌跡。但川普卻是一個另類的總統,其隨興的作風,讓他的外交政策看不出軌跡,也充滿了不可預測性,但國際秩序可能因川普而有了新的面貌。
美中關係的發展就是一個典型。川普在競選時挑戰過一個中國政策,當選後也跟蔡英文通過電話。當時一般預測,美中關係在一連串碰撞之後,還是會回到一個中國的軌道,因為這有助於國際秩序的穩定,只是無法預測什麼時候會髮夾彎而已。結果川普在元宵節前夕和習近平通個電話,就回到一個中國的軌道上。速度之快,出乎很多人預料。
四月份,川普和習近平在佛羅里達舉行峰會之後,一個「美中共管朝鮮半島」的格局儼然出現。川習二人為了北韓的導彈試射,峰會後還通過兩次電話。可是慢慢消息傳出,川普認為中國沒有認真對北韓施壓,並因此感到失望。美國在南海的巡弋,以及與盟國在西太平洋的演習重新開始,美中的蜜月期好像已經結束。
但看似劍拔弩張之下,第一次中美外交安全對話還是在二十一日於華府舉行。這是川習會之後訂下的四個雙邊對話機制之一。但是因為川普的外交團隊沒有完全到位,會前的資訊也不完整,因此大家對這次會議並沒有很大期待。會議的結果似乎也是這樣,會議結束後中美雙方並沒有聯合舉行記者會接受提問,也沒看到雙方公布成果清單。
可是到了二十四日,新華社發布新聞,表示雙方達成了兩大共識,一是致力維護南海和平穩定,一是以全面、可查核、不可逆的方式,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維護半島和平與穩定。南海領土主權爭議、是否重開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是否加強對朝制裁、或美韓是否以暫停演習作為誘因等等,容易發生爭執的地方都沒提了。可見中方是很努力地在找尋雙方立場的公約數。
雙方還宣示將共同努力擴大合作領域,並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管控分歧,推動雙方關係長期健康的穩定發展。將分歧限制在可控的範圍內,然後全力往前發展,這是現在美中關係的基調。雙方表示將共同在核安全、救災、軍事醫學、反海盜的議題上合作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兩國同意在非洲共同推動公共衛生建設。兩國沒有辦法在氣候問題上共同對世界做出貢獻,但卻發展出在非洲的志業,這個新的現象是值得關注的。整個又衝突又合作的關係,像極了有進有退的雙人探戈。
更值得關注的是,二十二日川普會見中方代表楊潔篪時表示,美國願意在一帶一路上與中國合作。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也就是我們說川普外交難以預測的一面。因為過去美國及日本這些海權國家,都對中國這樣一個陸權國家的對外擴張充滿戒心。對於帶路倡議也都充滿懷疑,不願涉入。
可是現在情況變了,繼日本表示有興趣之外,美國也願意加入了。如果後來證明美國是真的加入,一帶一路真的變成國際合作的平台,則一些學者所預測的美中終須一戰悲觀理論就該被揚棄了。一個嶄新的國際秩序將會逐漸浮現。川普不確定的性格,會讓這樣的預測成真嗎?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