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時期,就已有了「夫人」這一稱謂,當時的夫人,地位與身分非常之高,僅次於皇后,有《禮記‧曲禮》為證:「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
漢朝建立以後,不再分封諸侯,但對有功的文武大臣封二十爵位,其中最高一等的列侯,其妻子才有資格稱夫人。列侯去世後,兒子襲承父爵,老列侯的遺孀稱「太夫人」。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始將「夫人」作為婦女的封號。古稱皇帝賜爵或授官的詔令為誥命,所以叫作「誥命夫人」。取得誥封的婦女,只限於王公顯貴的妻子與母親。
新朝誥封婦女被後世沿用,而且成為歷朝典制。
辛亥革命勝利,民國建立,封建君主制度終結,誥命夫人之制隨之廢止。
由於「夫人」之稱含有極高貴之意,早就被用作對婦女的尊稱。
據《史記》載:戰國時勇士聶政為民除害,刺殺奸相俠累,為了不連累家人,毀容後自盡,其姐冒死認領弟屍,路人深為感動,更為她的安危擔心,皆曰「夫人不聞與?何敢來認之也。」
路人稱其姐為夫人,明顯地表示尊敬。自此後,尊稱婦女為「夫人」的日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