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團隊「水越設計」想「沖掉」人們對廁所的刻板印象,邀眾在廁所聽音樂、看電影吃東西、甚至開會。圖/水越設計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進入一座城市,第一個印象往往是當地的公廁,「要觀察社會文明程度,廁所是最好的指標。」
台灣公廁革新之路漫長,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吳鄭重感嘆,北京、上海等大陸都市的公廁,數年前都還是落後的象徵,卻分別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後改頭換面,「把威脅變成機會」;台灣卻始終未能翻身。
吳鄭重關切人們經歷廁所不同空間的心理分析,曾與學生一起合作論文,學生還「臥底」在肯德基掃廁所、在新公園廁所做田野。觀察國內外廁所多年,吳鄭重指出,人類建立主體自我認知的過程中,也會受外在客體物質影響,若人們身心處於尿意、便意無法妥善解決的混亂狀態,個人主體性、健康與情緒都會受威脅,甚至造成自我暫時崩解。
吳鄭重指出,許多國家基於這種對排泄大事與廁所文化的重新省思,都積極提升公廁功能與造型,法國一次容一人、能整間自行清洗的街頭「公廁機」,更完美結合當代藝術與公共設施。
北京、上海的公廁,也從過去「使用者撐傘當門」的都市毒瘤形象,躍登城市驕傲,不但分布密集,清掃也很頻繁,具體說明大陸的進步。
「公廁是公共便利、都市建設的基礎設施,隨時都須面對國內外檢驗。」
吳鄭重認為,要看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最佳辦法就是看那些隱晦的部分;「能把公廁做好,一定是很細緻的文化。」
台灣人對廁所的印象是髒臭、不想久待,尤其是公廁。設計團隊「水越設計」想「沖掉」人們對廁所的刻板印象,去年啟動「台灣公共廁所計畫」。除了舉辦「廁所教育班」邀民眾討論「廁所學」、更在廁所內舉辦小型展覽,將廁所變身小型美術館、音樂廳與交誼廳,讓人們「如廁」時不只如廁,「方便」後還可以交朋友。
長期關注公廁文化的建築師張俊哲每次去餐廳,不管外觀多豪華、食物口碑多好,他一定都先去找廁所。「廁所是最難維護的地方,如果能把裡面都照顧好,代表在這家餐廳吃飯不用害怕,食安一定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