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王甫、周倉、關平
一看周倉、關平、王甫上場,即知這是和關羽兩場名垂千古的戲---「單刀赴會」與「敗走麥城」有關。
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孫權得知劉備取了益州,決定要還荊州。在魯肅相邀下,關羽前往陸口(湖北嘉魚西南)赴會。行前,關羽要關平在江上做好船隻接應,遂和周倉過江會談。
筵席間,魯肅責備劉皇叔貪而背義(已得西川,又占荊州),關羽則推說這是劉備答應的事,與自己不相干。此時手捧大刀的周倉忽然發話說:天下土地只要有德者就可以居之,哪裡單屬於東吳?關羽立即正色制止周倉,並奪下他手上的大刀,斥退之。周倉離座後,趕緊至江口向關平船隻招以紅旗,關羽此時亦以大刀脅迫魯肅離席同至岸邊,東吳官兵不敢輕舉妄動,只得眼睜睜看著關羽登船而去。(《三國演義》六十六回)
若和正史《三國志‧吳書‧魯肅傳》對照,關羽單刀赴會確屬史實,但裡面並沒有周倉這個人。因此為何要虛構周倉同行呢?若從《三國演義》中四個回合來看他的一生,可知有其重要的意義。
一、他是由黃巾餘黨轉投關羽(二十八回);二、追隨關羽前往東吳單刀赴會(六十六回);三、關羽水淹于禁七軍時,在襄江生擒龐德(七十四回);四、關羽退守麥城突圍而去時,周倉在城中自刎而亡(七十七回)。因此羅貫中塑造這樣一個棄暗投明、寧死不屈的角色,不僅象徵眾人對關羽崇高人格的仰慕,也顯示了人性中有一股向上提升的力量,當周倉化身成追隨關羽的悲劇英雄時,如何不引人熱淚盈眶?
至於關平和王甫在關羽「敗走麥城」這一段的演出是這樣的:那時東吳的呂蒙已渡江襲了荊州,關平屯兵於偃城(湖北襄樊北),正與曹軍大將徐晃交戰,後因不敵,遂退告關羽荊州已失。
關羽悔恨當初未聽王甫建議,應以忠誠廉直的趙累守荊州,而非用多忌好利的潘濬。果然呂蒙就是以厚利引誘潘濬(按《三國志‧吳書‧潘濬傳》:潘濬降吳後,為孫權重用,是否羅貫中據此質疑潘濬的操守),賺開了荊州城門。
此時關羽進退無路,只得聽從關平建議,前往麥城(湖北當陽東南)屯紮,隨行僅三百餘人。在糧草不繼下,關羽和關平突圍求救,留下王甫和周倉。結果兩人一出城即被擒,並遭孫權斬殺。而王甫和周倉在吳兵以關羽、關平父子首級招降下,前者墮城而亡,後者持劍自刎,均慘烈犧牲了。(《三國演義》七十六、七十七回)
在《三國志‧蜀書‧關羽傳》中,關平是關羽之子,而非義子。但在《三國演義》中關平是在第二十八回拜關羽為父的。看圖中所繪,關平手中捧著一個印綬,這其實不對,因為在第六十五回中,關平由蜀返回荊州時,只帶了諸葛亮的一封信,信中說荊州重鎮非關羽莫守,而且馬超武藝只能與張飛相當,要關羽不必入蜀與之比武,因此關平所攜回的絕對不是印綬。
在此,繪者可能張冠李戴,把七十三回關羽因不願與黃忠同列五虎將,而不肯受印的一段接到了關平身上。
看關羽最後「敗走麥城」這場戲,關平、周倉、王甫三人雖僅為配角,但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眾人的心情,尤其是當關羽和關平父子同時遇害時,很多人是痛哭流涕的。偏偏羅貫中又添了一段周倉、王甫守麥城的結尾,更加深了這齣戲的悲壯性。可以說關平、周倉、王甫三人,是被尊貴地置於與關羽同等壯烈犧牲的地位上。這也是後人不喜歡提「敗」字,直接說「關羽走麥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