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一六組件秦始皇兵馬俑展品,十二日起在歷史博物館展出,將展至七月三十一日。
一九七四年,大陸農民楊志發在陝西驪山腳下挖井,無意間挖出「世界第八大奇蹟」酖秦始皇兵馬俑。前往探勘的考古學家原以為十天可以完成發掘工作,沒想到,經過卅多年仍無「完工」跡象。秦始皇陵先後發現五百多個陪葬坑,其中已有一百八十一個陪葬坑經過發掘,出土無數令世人讚嘆的文物。
史博館館長黃永川說,該館二度舉辦兵馬俑展,上次的展品是以一號坑的出土文物為主,軍種為步兵,也沒有彩繪俑;此次以二號坑的機動部隊為主力,引進完整的兵馬俑軍階及軍種,包括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騎兵俑、跪射俑及御手俑。光是所存無幾的彩繪俑,這回就來了兩尊,其中的綠面跪射俑,即使特地到大陸秦兵馬俑博物館參觀也見不著。
而且,此次展品均為一九九六年以來的新出土文物,含水禽坑、石鎧甲坑、百戲俑坑的新出土文物,共有各式秦俑十七尊、一級文物二十八組,精采度均超過以往。
黃永川說,秦始皇雖統一六國,但因窮兵黷武,他的國祚僅十五年,是超短命帝國,帶來許多省思。
台中科博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說,秦代工匠先從一號坑開始製作兵馬俑,當時的技術尚嫌青澀;工藝水準不如後來的二號坑精進。而秦代工匠的技藝水準,即連現代人也難望其項背。
秦兵馬俑博物館員蘭德省說,秦兵馬俑博物館曾經嘗試模仿秦人製作兵馬俑,結果,不是顏色不對,就是火候沒到,製作出來的兵馬俑就是不如秦人結實,顯見秦俑之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