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題款為:「光緒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權四川鹽茶使者劍川趙藩敬撰。」這是懸掛在四川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內的一副名聯。對聯告誡蜀中執政者,治理蜀地時要深悟諸葛亮用兵理政之道。作者趙藩(西元一八五一年~一九二七年)為何撰寫這副對聯呢?這裡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歷史掌故:
清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四月,義和團首領李岡中在資陽起義,聚眾千餘人,進攻資陽縣城。六月,成都附近的石板灘爆發了廖九妹(廖觀音)領導的義和團起義。清廷為之驚惶不安,以「剿辦不力」為由,免去奎俊四川總督職務,另派封疆大臣岑春←(號西林)到四川擔任總督,以資震懾。
九月,岑春←到成都上任後,立即採取了「治亂世,用重典」的手段,派重兵圍剿義和團,屠殺了深孚民心的廖九妹,為四川人民切齒痛恨。
趙藩過去曾當過岑春←的老師,於是他於光緒二十八年冬撰寫了這副言簡意賅,旨在忠言規諫的名聯。並用木板鑴刻成匾,送到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此聯既總結讚頌了諸葛亮治蜀的經驗,同時又針對當時掌握四川軍政大權的總督岑春←作有力的勸諫,寓意深遠。
可岑春←看後心懷不滿,事隔不久,就把趙藩鹽茶使職務解除,外任永寧道(治所在瀘州,今瀘州、敘永一帶,敘永古稱永寧)。岑春←因「治蜀有功」,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年)被西太后提拔為兩廣總督。他得意忘形,仍循治蜀之法治理兩廣,結果引起人民不滿,也惹惱了清廷權貴,治他一個「暗通新派」之罪,差點被罷官。這一跤把岑春←摔清醒了,他悔不該對老師太魯莽。
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清廷又打算派岑春←平息四川保路風潮。這次,趙藩那副對聯對他起了作用,他懂得「審勢」了,沒有再作清廷鷹犬來鎮壓「亂黨」,最終免於像端方、趙爾豐一樣被腰斬。辛亥革命後,岑春←還與孫中山先生合作,討伐袁世凱,擁護共和。應該說,這與趙藩苦心孤詣的教導是分不開的。
據說,毛澤東也十分欣賞武侯祠這副歌頌諸葛亮「能攻心」的名聯,提議好好研讀此聯。因而此聯流傳全國,為人們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