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農業局今年將修改甜酸比例適當,作為水果評鑑指標,比風味、口感,注重水果原味,並擬透過現有資訊系統,把水果甜度納入生產履歷,供消費者購買時自行選擇。此舉可謂幫食安健康多設一道安全關卡,值得推廣至全國。
「水果甜不甜?」「保證甜,不甜不用錢。」這是在水果攤最常聽到的對話。因為消費者和公辦評鑑指標,對水果甜度的需求和期待,無形中引導施加重肥,或科技栽種以不斷地提升甜度,造成蔬果過度改良技術,可能變臉成為健康隱形殺手。
在治療心血管疾病期間,醫生再三囑咐「水果」也是一種「食物」,不能過量和過甜,否則代謝不良會惡化更快。向來遠肉類親蔬果以養生,甚至把水果當正餐,在健檢追查病因時,卻被當頭棒喝,「水果」是血管硬化主謀之一。
連鎖超商和大賣場,一向是消費者購買水果最常去場域,可從此兩處先著手改變。在標價籤上,除了品名、售價、保鮮期限外,可加註甜度和熱量資訊,讓消費者依個人狀況,能有效選擇和控管健康,藉由企業規模化經營體系,在水果專區多提供相關營養教育資訊和慢性病食用警語,將更友善、親民、便民。
身體健康,均衡很重要,吃水果有利健康是對的,但要改變「多吃」對身體好(把水果當飯吃)的觀念,才不會超標熱量吃下肚。
農委會應重視這個議題,就從改變公辦評鑑和改善賣場資訊做起,為全民健康把關盡一分心力。
郎英(台中市/文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