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解決農地荒、拆除違章毒瘤,農委會提出,蔡英文總統執政前的農地違建工廠,可繳補償金額換取合法,執政後的農地違章工廠,則即報即拆。
從去年到現在,光彰化縣就多了一百三十家農地違章工廠,民代關說、公務員得過且過,加上攸關就業經濟社會問題,農地違章的問題,已棘手到不能碰,新違建都很難處理,哪有餘力兼顧舊違建?
變更地目付價差,依照違規廠區大小、違規時間長短,以及所在地價不同等繳交,以農委會公式粗估的金額,比目前農地變更需繳的回饋金多千萬元,民代的關切將再考驗政府執行力,過去地方放水、中央睜眼閉眼的情境,難保不再出現。
目前實際農用的六十幾萬公頃優良農地,都是世代循規蹈矩的農民,平時努力看管農地不遭汙染,還要防範每年農產受天災人禍菜蟲的剝削,又得不到政府關注。
如果即將設置的農地保護基金,農民還是不能專款專用,享有真正補償,仍然像目前農地變更所繳交的回饋金,一半進農發基金、半數地方收取,農民遭受天災,只能領二到三成的農損救助金,那難保農地不會再陷入另一波不可逆的汙染輪迴。
同樣是一塊地,被政府編定為農用、工商用、公園綠地或機關用,價格就不一樣,且價差往往數十倍,有利可圖且心存僥倖,是長期以來違規農舍、違法工廠占用農地的主因。
農地保護基金全歸優良農地所有,學習日、美、歐的環境給付,遏止一邊合法化和另一邊繼續開後門,才是確保優良農地的有效藥方。
林嘉應(嘉義縣/水利技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