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鈞欲創造「年輕人返鄉契機」,結合友善耕作的理念,與新竹唯一以牛代耕的農夫李春信合作,期盼復興消失四十年的牛耕文化。圖/盧文鈞提供
【本報新竹訊】新竹縣關西鎮今年三月起,出現水牛耕田的難得畫面,連日吸引近百居民興奮圍觀,原來這是在地民眾盧文鈞結合友善耕作的理念,與新竹唯一以牛代耕的農夫李春信合作,期盼復興消失四十年的牛耕文化。
「『耕種』這件事離我們已經愈來愈遠了」,盧文鈞強調,很多農夫吃不到自己種的米,「好的都被收購走了」,牛耕是最友善土地的方式,避免機器強制性的破壞動作,而且堅持不噴農藥,要讓更多人吃到無毒的稻米,學習與自然相處,珍惜收成,「認識到粒粒皆辛苦」。
盧文鈞將此想法與新竹新埔「水牛學校」校長李春信分享,兩人決定在關西牛耕,意外轟動全鎮,不少四、五年級生懷念「那是我的兒時回憶」,還有七旬老翁更親自挽袖下田幫忙,感動「好久沒與土地這麼親近了」。
同樣耕作兩分地,機械二小時就完成,水牛得花上四天,但是李春信認為,在沒有用農藥和化肥的過往年代,最重要的耕作夥伴就是水牛,「水牛耕田是友善農業,更是藝術畫作之一!」他目前育有七頭牛,在桃竹苗都有代耕區,「目前以牛代耕的人很少,且一次耕作的量也不太,但是要讓水牛耕田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這次收割後會採用傳統的稻米打穀機與土聾碾米」,盧文鈞計畫將新埔鎮成立「古早農具區」,陳列古早的農具,讓民眾體驗碾米過程。
盧文鈞說,牛耕米是一個起點,實施後,在田旁看見燕子、麻雀、八哥、青蛙等,這些是生態環境指標,期盼能吸引年輕人返鄉,恢復消失四十年的水牛耕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