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Q3: 我如果發生意外死亡了,根本來不及準備,怎麼辦?
解答:佛法講「世間無常」,俗諺亦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所以我們才須要「未雨綢繆」、「居安思危」,不是嗎?其實,這些道理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弔詭的,絕大多數人卻都沒有真正放在心上,只是當事到臨頭時才開始真正緊張,才想到要燒香、要抱佛腳,但往往都來不及了。
嚴格地講,如果確實了解及深信「世間無常」與「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道理,其實沒有所謂的「意外」了。就實而論,真正無法解釋的純然意外是極少數的,絕大多數的「意外」,都有其前因後果。譬如車禍,可能是人為疏失,可能是機械故障,可能是天候惡劣,可能是道路坍方……等等因素;又譬如疾病重症,事先一定都有跡象或徵兆可循,但是都被我們忽略了,以至於察覺發現時,已經到了末期而不可救藥。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古有明訓。因此,面對可能的「意外死亡」,就要及早做好心理準備以及模擬因應之方.就像是學校裡的模擬考試。當應屆畢業學生面臨「聯考」、「高考」這種人生中的重大考試前,學校都會舉辦數場完全比照實況的「模擬考試」,讓學生及早「進入狀況」,以期在真正大考時,能從容應試而不至於慌亂。
另外還一種比喻,就如同軍人作戰,平日就要設想戰時的種種緊急、危機、險惡的情況,而不斷勤加演練,戰時才能從容應變。就像海軍陸戰隊蛙人的平日訓練,要通過「天堂路」等種種嚴苛的磨練與考驗,當戰時身處槍林彈雨、烽火連天的場景,即使死亡隨時出現在身邊,也能勇往直前,而不會恐懼退縮。
因為「死亡」就如同我們面對自己一期人生最後階段的「畢業考」,所以我們應該在平日就借助「模擬考試」的思惟,及早做好因應臨終與死亡的準備及演練。準備及演練的要領很簡單,就是在心中觀想阿彌陀佛(或西方三聖)放光加持,口中稱念阿彌陀佛聖號,模擬自己在臨終的時候,不管是「意外死亡」還是自然死亡,都能夠「正念現前」,萬緣放下,全心全意與佛相應,一心一意求生佛國淨土。
因此,不能光是「擔心」卻不做任何準備,而是要預做準備,並且要不斷地模擬演練,就不用害怕「意外」了。
五月上旬,我應邀到桃園佛教蓮社對僧信二眾演講生死自在之道,有一位老居士提問,回答如下:
Q1: 我已年近八十,我還需要聽經聞法、學習新知嗎?還是只要專心念佛求往生就好?
解答: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老人家年紀大了,精神體力衰退,又來日無多,只要專心念佛求往生就好,不需要聽經聞法、學習新知了。其實,這是一種迷思。原則上,「聽經聞法、學習新知」與「念佛求往生」這兩者可以相輔相成,毫無衝突。
《金剛經》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覺得自己「老了、不行了、來日無多了」,就是一種「壽者相」,《金剛經》說「無壽者」,就是不要抱持著這種「壽者相」。孔子也說:「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所以不要有學習上的心理罣礙。
因為生命是永續的,所以我們的學習也要是永續的。只要個人還覺得自己的精神體力狀況許可,能夠參與聽經聞法、學習新知,這是好事一樁,對於立志發願往生佛國的淨土行者而言,解行並重,福慧雙修,有助於往生品位的提升。不管年紀大小、年齡老幼,聽經聞法、學習新知都可以增進我們對於法門的認知與體會,因此對於我們「求往生」的心願與行持而言,是一種助緣,而不是障礙。
另外,參與聽經聞法、學習新知,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也就是可以認識許多善知識,與同參道友相互切磋砥礪,對於個人的行解是有正面助益的。
以上有關「佛法與生死疑難」的問答,暫時告一段落,未來還會以問答的方式與各位讀者交流,下周起我們討論新的生死課題。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