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晚清名臣張之洞,是清朝洋務的代表人物,素來孝順父母,但在一封家書中,張之洞卻認為自己犯了大不孝之罪,是個不孝子。他究竟做了什麼大不孝的事呢?
張之洞在外地當官時,找了很多補藥寄回家去給父母,但父母一服用,胃就不舒服。張之洞寫了一封信回去,說:「今若果係胃病,由誤服補藥所致,則兒之罪實通於天。」他檢討自己的罪過,又說:「不知醫道者,不可以為人子。」如果子女對醫學一點都不懂,是沒有資格做兒女的。
張之洞說:「兒枉讀書二十餘年,而竟於事親之道,有所未盡,且罔輕重,陷父親大人於此,更痛恨無極。」他是進士出身,一甲第三名,就是探花,但他卻說自己枉讀了二十多年書,連侍奉尊長之道都沒有學透,他不懂醫,心裡過不去。
他接著說:「昨日考試生員,出題『父母惟其疾之憂』,試卷中有袁凡一篇,沉摯剴切,已令兒揮淚不已,且看今日坐堂上,以此命題,皇然一孝子面目,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昨天他當考官,出了一道題,叫「父母惟其疾之憂」。
其中,有一個叫袁凡的考生寫的文章,讓張之洞深受感動,他感嘆自己出了這麼一道題,「而不知身已犯大不孝之咎」,因不懂醫道,誤把不合適的補藥寄給父母,導致父母不適。
一代名臣張之洞對孝道有這樣的體驗,很難得。而今在醫院裡,常看到陪尊長檢查身體的小輩,他們為了尊長跑前跑後,還會盯著醫生一直問:這個藥到底有什麼用、吃了有什麼副作用等問題,這就是孝敬。
【原文】
今若果系胃病,由誤服補藥所致,則兒之罪實通於天。(引自《致雙親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