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根據統計台灣約有四百八十萬人有睡眠問題,有些人某次失眠之後就常會擔心「晚上睡不著」,精神科醫師指出,門診中約有八成患者害怕睡、睡不好、睡不著,顯見失眠已經嚴重困擾精神狀況。
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陳家駒指出,一般門診中常見的睡眠障礙症狀主要有不易入睡、睡很久仍不能消除疲勞、半夜醒來不容易再入睡、比預定時間早起、會害怕睡眠等五種狀況。
他說,患者常對失眠現象有自我認同及自我預期的心理作用,自認自己是易失眠者,一到傍晚就預測晚上睡不著,結果到睡覺時果然不能入眠,應驗先前之預測,這種心理作用會漸漸造成恐懼睡覺。
陳家駒說,最初遭遇到一些外來的壓力事件而失眠者,可能因此害怕無法入睡或睡眠不足,自身就會發展出一套不恰當的行為來彌補,導致生理時鐘紊亂不已,而情緒也漸日益不安、煩躁和焦慮,進而讓害怕睡眠的情況更加惡性循環。
陳家駒指出,治療失眠主要有藥物治療和行為治療,失眠者應把握初期選對醫師、正確治療,不過根據他的估計,每十個門診中初期失眠者,約有七個會因為沒有在黃金時期治療好,變成慢性失眠。
他提醒,安眠藥對暫時性失眠可達到預期之效果,但對於長期慢性的失眠患者而言,雖可很快降低患者對失眠的恐懼感,但壞處是不但會抑制患者的深層睡眠情況,且藥效通常會在二周後降低,一些較心急的患者會因此而停藥,卻反而造成「反彈性失眠」,更增加患者的焦慮害怕。
因此長期慢性的失眠患者,必須有耐心地使用安眠藥一段時間,讓失眠逐漸消失,同時在這段用藥時間裡,患者也必須要藉由行為治療,儘早建立一套專屬於自己的良好睡眠習慣,畢竟使用安眠藥之目的就是在不用藥時也能正常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