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最新統計,新學年度(一○六)學生總人數將再創新低,國小不到五十人的校數,從九十五年一百四十六所,到現在已經共有四百零六所,漲幅驚人。小型學校為求生存,紛紛轉型實驗型教育,蔚為趨勢。
自一○三年實驗教育三法通過後,選擇「非學校型態」、「公辦民營」、「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學生有愈來愈多現象,家長重視孩子適性發展和特色課程教育選擇權,讓小校得以異軍突起;尤其結合在地文化課程教學,不但學生回流,更促進社區回溫、打響特色遊學名號。
我曾和選讀公辦公營實驗學校家長對話,他們有的是原學區學生,有的是鄰近鄉鎮慕名前來跨區就讀,家長共同理念是希望孩子能學習活知識,重視品德修養和生活教育,翻轉考試至上窠臼。看到學童自信神情、樂觀態度,人格教育成功扎根,比考一百分更可貴。
不管體制內、體制外教育,各校拚特色課程活化教學,值得鼓勵推廣,對學校經營和社區發展都是好事。但如同這些有遠見、勇氣家長所擔憂的,在考試選才教育環境下,升學壓力仍是最大絆腳石。國小雖然可以快樂成長多元學習,然因國中、高中教育階段卡關,造成銜接問題,被迫回歸單一教育體制。
期盼政府能多關心實驗教育延伸性,讓十二年國教無礙銜接,此對國中、高中受少子化衝擊學校也利多。另外,給予軟硬體設備實質支援,建置教學資源支持性系統,讓實驗型教育不僅僅打開教育創新大門,還能走得長遠穩健。
郎英(台中市/文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