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江遠報導攝影】零售業者指出,以店數成長來看今年的營收,台灣民眾的消費力確實下降。最近正是百貨業、量販業和供應商洽談明年度整體採購合約的季節。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坦承,不少業者有漲價壓力,整體物價比去年確實增加。
業者指出,消費者不明顯感覺物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是業者以改包裝的方式讓消費
者「不覺得痛」,但處處可見原物料漲價壓力的影響,例如土司麵包片數減少,同一產品大包裝的內容物減少,或是重量變輕。
根據業者估計,這樣的改裝方式,至少可以提升一成到二成的毛利,彌補近來工資、原物料、油價等上漲的壓力。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對批發零售業的調查,零售業今年一到七月總營收為一兆八千零廿七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六,七月總營收為二千六百八十九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七點四。
在各零售業態中,便利商店的業績成長最驚人,因為業者猛推各種贈品促銷活動,今年七月營收一百七十七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了二成。量販業的營收成長則都在百分之二左右;百貨業則維持在百分之五左右的成長率。
近兩年來,台灣零售批發業普遍面對營收低成長及價格戰競爭,不出促銷奇招,幾乎無法衝出好成績。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日前就表示,連百貨業都進入微利時代。
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則指出,從消費者的購買趨勢來看,可以看出台灣社會的結構起了變化。例如因為少子化或不生的趨勢,買嬰兒用品、紙尿布的家庭變少。此外,因為人口外移的趨勢,許多家庭日用品的銷售量近來持平,未見明顯增加。
他認為,以今年的狀況來看,量販業者或便利商店業者都沒有停止展店計畫,但今年的零售業營收並未明顯成長,除了價格戰的影響外,民眾的購買力下降也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