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人們可能都被歐美卡通給誤導了,以為大象最怕的動物是老鼠,其實,科學家研究的結論發現:大象看到老鼠並不會驚慌失措,而是二話不說提腳就踩,相反的,牠們光是聽到蜜蜂嗡嗡振翅的聲音,還沒看到半隻蜜蜂,不論大象小象立刻速速閃退,不想與蜂群為敵。
近年,非洲象的數量持續增長,南部多個野生公園附近的村民怨聲載道,指象群常在入夜後踐踏耕地,讓辛苦種出來的農作物毀於一旦。面對每隻重達六噸的大象,村民試過擲石頭、放炮仗甚至向天開槍,以巨響嚇退牠們,但反而刺激部分大象攻擊,結果兩敗俱傷,不少居民及大象身受重傷,甚至喪命。
群蜂嗡嗡叫聲勢驚人
牛津大學的生物學家金恩(Lucy King)教授,十多年前起以非洲肯亞當地的非洲象為實驗對象,發現大象討厭被蜜蜂針刺,特別是兩眼周圍及象牙之中,更為敏感,所以一聽到整群蜜蜂發出的「嗡嗡聲」,甚至只要播放蜜蜂飛舞、拍翅嗡嗡作響的錄音,幾乎所有大象都會迅速逃離現場。
這情況讓研究人員據以推斷,記憶力超好的大象對這種聲音並不陌生,可能留存對蜜蜂聲音的記憶,甚至曾有遭受蜂螫的經驗,或是看到同伴受過苦,也可能是透過家族的互動學習而來,所以才會對蜜蜂十分敬畏,緊急退避三舍。而這種方式,比以往土著用巨響、火焰、辣椒及倒刺圍欄對付象群,都較為有效,亦相對便宜。
蜜蜂柵欄觸網即開門
金恩教授後來與保育組織 Save the Elephants 合作,透過 Elephant and Bees 計畫,與農民建造「蜜蜂圍欄」,每隔一段距離,就掛一個放有養蜂板的箱子,然後用繩子穿連起來,當大象觸碰這條防線,箱門就會自動打開,每個蜂箱放出約二萬隻蜜蜂,足以把象群嚇得瞬間奔逃。根據團隊在肯亞三個偏遠鄉村的實驗,蜜蜂柵欄的大象阻擋率高達八成。
除了非洲農民外,近年泰國當局也放棄曾經架設的防象電網,改為將蜜蜂柵欄技術運用在進黎府野生保護區,防止大象隨意破壞當地農民的稻作,結果欣喜地發現「蜜蜂柵欄」的大象阻擋率提高至七成四,順利保護了農人的農作和收成。
大象對蜂窩極為敏感
牛津大學以往所做的研究發現,大象似乎對蜂窩極為敏感,不太敢靠近蜜蜂的棲息地,此前已有研究發現,非洲象和印度象會迴避出現在其例行覓食途中的蜂窩。至於金恩教授發表於《當今生物學》期刊上的研究中,則利用當地受驚騷動的蜜蜂拍翅嗡嗡作響的數位錄音,以及瀑布澎湃奔流的「控制」聲,兩者進行對照,來測試大象的反應。
拜大象驚人記憶力之賜,當大象遠遠聽到蜜蜂發狂的「嗡嗡」振翅聲便懂得此地不宜久留,原本悠閒的在遠方樹下午休的十七組受測大象家庭,當距離象群約九公尺處的擴音器播放出蜜蜂振翅錄音,有十六組大象家庭,在聽見錄音的八十秒之內迅速離開現場,其中八組更是在十秒內快閃。
象皮再厚也要畏懼三分
閃退過程中,小象甚至躲在象媽媽的肚子下,狀甚驚恐。科學家推測,成象的象皮十分厚實,較不怕蜜蜂叮咬,但眼睛、耳朵、長鼻子等器官則很難避免蜂群「神蜂式」攻擊;而小象的象皮還不夠厚,如果受到蜂群攻擊,更是難以自保。
至於對照組的瀑布聲,十五組象群聽到轟轟瀑布水聲後,只有四組象群受到驚嚇,在八十秒內離開現場,顯示瀑布聲是較不具威脅性的。科學家進一步研究證實,非洲蜜蜂在發動攻擊時會分泌出一種費洛蒙,吸引所有周圍的蜜蜂前來助陣,因此常可見到上萬隻蜜蜂集體攻擊可能威脅蜂巢的生物,難怪大象要拔腿快閃。
物物相剋同樣能保護
如今,非洲坦尚尼亞和烏干達等國十七處農田,也複製這個計畫以保護當地農穫,成功率更高達九成三 ,遠勝過去裝設的各種傷害性圍欄。最近在非洲克魯格國家公園的實驗更發現,將蜜蜂的聲響和蜜糖的氣味混合,對大象會更有阻嚇性。
金恩認為,以「物物相剋」的概念,養殖蜜蜂或以擴音器播放蜜蜂拍翅聲,可能有助於當地農民解決大象破壞農作物和林木的頭疼問題,又無需射殺動物,蜂蜜每三個月採收一次,銷售後更可為農民帶來一筆額外收入,創造人象永續共存的雙贏局面。
果然,當肯亞和泰國相繼引進蜜蜂柵欄後,樹木和農田遭大象破壞的程度輕微許多。誰說體型優勢便決定勝負呢?大象的體重六公噸,可能是非洲蜜蜂體重的六○○○萬倍,但這種0.1公克重蜜蜂的針螫威力實在不容小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