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自在】 佛法與生死疑難FAQ(五)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2017.05.07
1600觀看次
字級

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專任教授)

Q5: 想知道父親的內心想法,他走得太快,他自己和我們完全沒任何準備,想知道爸爸內心如何,對子女有沒有責怪。

解答:如Q1及Q4,這裡再作補充。的確,親人走得太突然,他自己和家人都完全沒有任何準備,連說聲「再見」都來不及,因而成了千古遺恨!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佛法說「人生無常」,所以我們應該要「居安思危」,平時就要「未雨綢繆」,佛法講「要早備資糧」,千萬「不要臨時抱佛腳」,這些道理我們大家都知道啊!為什麼就沒有提早作準備呢?

俗話說:「千金難買早知道,萬金難買後悔藥!」李商隱的《錦瑟》詩中所云:「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可說是對這種遺憾及悔恨非常貼切的寫照。

如今唯一的補救之道,就是由你們家人至誠懇切代為令尊祈求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加持與接引,同時可以用令尊的名義作慈善或文教功德,然後迴向給他。此外,最好能夠將你們家人來不及和父親告別的切身經驗,誠懇地分享給親朋好友,希望他們能夠早作準備,不要重蹈覆轍,這也是功德一件,有助於令尊早日往生善道。

感謝台南的陳居士來信提問,以下針對他的提問,逐條答覆如下:

Q1: 請問,為順應「臨終脫水現象」,點滴是否應及早移除?點滴是近百年的產物,之前人類在往生前若已無法進食,亦無點滴可維生。家父九十五歲,中風十餘年,下半身、語言、吞嚥功能均受到影響,近日特別的嗜睡不思飲食,擬順應其身體的意願,不過度干預,故有此疑惑。

解答:如果病人有需要,點滴可以維持,不須移除,因為點滴直接進入血管,不經由胃腸,所以不影響消化系統關機,但是不能過量,能夠維持身體的基本所需即可;但是如果進入臨終階段,千萬、千萬、千萬不要給病人插鼻胃管。

有關鼻胃管的問題,近年來國外的研究已有大致的結論:一者、放了鼻胃管並未降低吸入性肺炎的風險,二者、沒有明顯改善病人的營養狀況,三者、並沒有增加病人的存活率。目前,歐美許多國家已經不建議給末期失智症病人插鼻胃管餵食,臨終病人更是如此。

其實,當病人進入臨終(瀕死)階段,他對於營養及水分的需求會銳減。臨終病人的身體開始進行「無氧代謝」,這時候給予葡萄糖營養劑,會造成代謝物無法排出,反而會增加病人的疲憊感。當病人開始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時,就應考慮停止經口飲食,在理論上,靜脈注射也最好能夠停止。

當臨終病人已經無法進食的時候,會產生「臨終脫水現象」,不會感到飢餓,這些都是大自然原本的生命機制,只是一般大眾不知道而已。「臨終脫水現象」會造成病人身體內酮體聚積,不但有止痛的效果,而且還會有欣快的感覺,能夠讓身體輕鬆,有一種飄飄然的感覺;這時如果給予葡萄糖,反而會降地甚至於抵銷這種欣快的感覺。

我的母親在往生前,主動拒絕任何飲食,住進醫院後,每天一袋點滴及一袋營養液(台大5號),後來接回家中也是如此,前後一共四十三天。在她往生前九個小時,我們將點滴及營養液關閉停止,因為她的呼吸出現蛋白質的氣味,表示身體已經無法吸收了。母親在住院的後期一直到接回家中,她的氣色比剛住進醫院時還好,這讓很多人產生錯覺,根本不認為她已經到了臨終階段而即將往生。這也是一般大眾的迷思,以為臨終的人一定是一副「死相」,其實不然;一般大眾,因為沒有「往生」的概念與準備,而且抗拒「自然死亡」的來臨,因此絕大多數都是拖到「衰竭」而死,當然呈現出一副「死相」。而我母親在她告別世間的十五年前,就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每天都虔誠持誦《阿彌陀經》,往生前三個月就已經預知,最後是在兒孫的陪伴下,沐浴在佛號聲中,蒙佛、菩薩接引,意識清楚地含笑捨報往生。這就是我一再強調的,真正實質的「往生」,是「活著」的時候蒙佛、菩薩接引,「捨報」而去的,絕非一般病到奄奄一息,「衰竭」而終的。(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