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讓他們能提出自己的論點,孩子敏銳的觀察與洞見,甚至能一一顛覆我們的幼稚想像。
綺綺念小學三年級時,爸媽離婚了。她只記得那天爸媽的爭吵聲,而她若無其事地待在自己的房間,沒有哭也沒有鬧。後來家裡安靜下來,爸爸走進她的房間看看她睡著了沒,還坐到床邊告訴綺綺他暫時不回家了,接著就轉身離開她的世界。
從小跟爸爸比較不親近的綺綺,好像沒什麼感覺,沒有爸爸的生活就是放縱了點,隨便了點,久而久之,也就愈來愈疏遠了。
突然,有一天爸爸跟一個阿姨結婚了,似乎是覺得做爸爸的不夠關心女兒,所以,爸爸約了綺綺一起出來走走。爸爸跟綺綺說,他們兩個人根本就是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爸爸年輕的時候也像脫韁野馬般愛玩,但爸爸提醒她,再怎麼愛玩就是不能為非作歹,也不能吸毒。那天和爸爸快樂的互動,讓童年那些難過的回憶抹消了不少。
主動創造共同的回憶
朱自清的文章〈背影〉談到自己與爸爸的故事,感動了百年來的讀者。然而兒女跟爸爸之間的回憶通常不多,不像媽媽往往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比較會嘮叨生活瑣事;爸爸也許就是在某個瞬間,輕描淡寫地留給兒女幾句話,然而這些話語,可能讓孩子記上一輩子。
在台灣,不同年齡層的「孩子們」,對於父親的回憶往往是一個模糊的身影,原因可能是爸爸太忙、太兇、太嚴肅,或是太陌生。因此我們的回憶多是爸爸很罕見地帶孩子出去玩,路上講了一些話,而在這個回憶裡,爸爸是帶著追悔的還是補償的心情?爸爸話中還有話嗎?
如果可以回憶和爸爸的點點滴滴,然後帶著理解與包容的心,也許就能找到誤會的源頭。
陪孩子品嘗人生
孩子的個性和父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或者來自基因遺傳,或者來自朝夕相處的影響,因為對於孩子來說,身教比什麼都來得重要。而以此論點來看父母跟孩子的組合,會有下列幾種類型:孩子可分為力量型、完美型、和平型、活潑型,父母則可分為開明權威型、專制權威型、寬鬆放任型、忽視冷漠型,不同類型的父母會造就不同類型的孩子。
其實,所謂的乖小孩,不是考試高分也不是特別聽話,只要能自立自強又有自己的想法,當個正派的人,這樣的孩子都是值得被賞識的好孩子。而讓孩子擁有安全的環境與健康的青少年生活,正是他們應該擁有的「天賦人權」。
邊走邊聊的好方法
一、孩子說,爸媽聽就好!
聆聽孩子的話,不一定要句句回覆,有時傾聽就好,更不要抓到機會就教訓。電影《林北小舞》裡面有句話:「做我老爸,別當老大!」這個簡單易懂的句子,說明了孩子在這世界基本上都是孤單無助的,所以,他們希望透過爸媽專心聆聽的過程,找到撫慰的助力和成長的信心。
二、表達的自由
爸媽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讓他們能提出自己的論點,孩子敏銳的觀察與洞見,甚至能一一顛覆我們的幼稚想像。所以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可以到山林裡步行,到海邊一起看海,或是在電影散場後,一起走在街頭分享劇情,都可以給予孩子自由表達的安全感。
三、家族史的分享
可以和孩子分享家族的起起落落和自己年輕時的故事,例如有些家族曾經一度輝煌但之後一敗塗地,在說笑笑之間分析原因,孩子們會更願意聆聽學習。
總之,現代爸媽要謹記,無論工作再忙、事情再多,仍可以創造與孩子邊走邊聊的好時光,一個眼神、一個神回覆,都可以讓孩子對這個世界更有信念、更有企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