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郭台銘二十四小時之內進出華府白宮兩趟,再次攪動台灣政壇一池春水,媒體採訪國民黨黨主席競選政見發表會,頻問候選人,郭台銘參加三年後總統大選如何配對的假設性議題,充分說明媒體的另類期待;支持綠營的媒體人則驚覺,郭台銘在華府演出「二進宮」會帶來什麼政治效應,且直指三年後總統大選的最大變數,就落在郭台銘身上。
郭台銘動向若成為大選變數,對朝野政黨都是難以迴避的刺激,例如國民黨方面就傳出「郭吳配」,這對吳敦義來說,無論如何都很難調適。又有傳言擔任鴻海獨立董事的詹啟賢參選國民黨主席,大有可能係為郭台銘鋪路,這既是綠營要為蔡英文的連任之路打預防針,也會是大可推敲的伏筆。
此前蔡英文接受路透記者訪問,才說若情勢允許,不排除和美國總統川普再次熱線通話,旋遭川普回應不想為習近平找麻煩。這雖談不上「打臉」,但曾幾何時,過去台美關係,小布希總統口中的「麻煩製造者」,從批判台灣執政者,一變而成川普口中的「不想找麻煩」,而是先要為對岸執政者設想。主客易勢又何其速也!
從郭台銘到川普,再從川普到蔡英文,以及正值國民黨的黨主席選舉,可以看到經貿鉅子僅僅是為了投資案造訪白宮兩趟,立即成為媒體矚目和朝野關注的話題。通過上述這幾幅可能構成的圖像,恰恰可以襯托出中美台三邊不對稱互動,以及其中存在的變數和形勢轉移。
從最近新台幣相對美元頻頻升值,可以看到台灣執政者很想擺脫操縱匯率的「指控」,但川普卻在匯率爭議上因為北韓的核擴散危機,就輕輕地放掉了對岸。從這裡看得到的,就在中美互有需求的G2(中美二國集團)格局和形勢。郭台銘赴美投資案若成,在台美之間,等同安置了一個巨大的槓桿,放眼天下,除了郭台銘又有幾人能夠。
郭台銘連番進出白宮的效應,就台灣朝野而言,川普是商人,郭台銘也是,論財富和創造工作機會,郭台銘猶勝一籌,如果郭台銘願意投入今天的政局,誰能拒絕呢?這對藍綠的既得利益者,絕對是強而有力,具有取代性質的挑戰。所以懸想和懸念並生,當然也會很有警覺的「欲迎還拒」。
懸念和懸想是流動的,郭台銘的投資案若有可能從正面改善,且提升台美關係,甚至開創兩岸新局,相對於台灣當前由蔡英文總統所主導的綠色執政,一再出現髮夾彎的處境,為了綠色的理念,既不能於政治現實中兌現,又不能接受對岸,以致陷入民粹期待愈深,施政愈見維艱的泥沼而難自拔;三年後大選,若能打出郭台銘的形象,只會更具號召力。
然而,恰恰因為民粹,政治認同的話語權,長期受制於綠營,既區隔了藍綠,也帶來巨大的反噬現象,這既是朝野共同都得面對的,郭台銘也不可能置身事外,借箸代籌,又有什麼良方可能緩解。而這正是台灣前途拒絕「九二共識」後何去何從,受制於現實卻又一籌莫展。
「政治正確」就是迎合和媚俗,強化區隔彼此之餘,台灣社經結構亟待跨越成長障礙所需的共識和力道,卻長期受到輕忽,而是選後財稅資源的再分配。最明顯的例證就是行政院八年八千八百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資源配置,藍綠縣市長即有不同感受,行政院長林全特別為此提出說明,「顧到公平、顧到效率,顧不了藍綠分配。」這又如何驗證公平與效率,何以「藍綠有別」會成為爭議話題。
杜魯門曾經要求麥克阿瑟保持微笑以求「政治正確」,但那只是表象,郭台銘或有可能比「微笑老蕭」更能維持創業者的另類風度,但如何扭轉分裂的民粹認同,若無法跨越又如何可能「在商言商」不計其他。郭台銘願否投入總統大選既是懸念和懸想,話題就會持續發酵,期待郭台銘或操弄話題,只能說台灣的政局堪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