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土耳其在國際新聞上顯得很不平靜。回想那年我依著歷史、地理課本的記憶,前往世界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城市伊斯坦堡旅遊,在飛機上吃著空服員提供的土耳其甜點,濃郁甜蜜的感受,一直伴我遍遊這座曾經是拜占庭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圖/Dennis Huang
文/Dennis Huang
近年土耳其在國際新聞上顯得很不平靜。回想那年我依著歷史、地理課本的記憶,前往世界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城市伊斯坦堡旅遊,在飛機上吃著空服員提供的土耳其甜點,濃郁甜蜜的感受,一直伴我遍遊這座曾經是拜占庭帝國與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首都。
遊人如織 歐亞人都愛去
伊斯坦堡是土耳其第一大城,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僅是戰略要衝,更是歐亞兩洲的天然要塞,更是世界旅人必訪的城市,每年來來去去的乘客近五千七百萬人次,超過六十五家航空公司在這兒起降,光在機場內與我擦肩而過的紅黃白黑膚色的人種,數分鐘內就有數十人之多,使得它成為歐洲最繁忙的機場之一。
去年三月我再度前往土耳其遊歷,六月底阿塔圖克機場發生恐怖連環爆炸案。想到旅遊時曾聽過一句伊斯蘭古語:「《可蘭經》誕生在麥加,讀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堡。」真為其珍貴的歷史遺跡、城中四五○座清真寺感到憂心。
伊斯坦堡三面環水、丘陵起伏,更曾榮登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讀者票選「50個一生必遊之地」,也被旅遊生活頻道的觀眾票選為「世界最浪漫的城市前三名」。
遍地傳奇 等待旅人發掘
伊斯坦堡最有名的街道之一是長達三公里的步行區獨立大街。這兒有精品店、書店、美術館、電影院、劇院、咖啡廳、酒吧、夜總會、古老的糕點鋪、巧克力店和餐館,據說光是周末當天就約湧進三○○萬人。
早在鄂圖曼帝國時期,這條街被稱為大街,是當時的文青愛去的地方,許多歐洲國家,像是法國、希臘、俄羅斯、西班牙等國的領事館也設立在此,充滿歐洲各國風情。
十九世紀歐洲來的旅行者,將此處稱為「東方巴黎」,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共和國政府執政之後,把這條街改名為「獨立大街」,以紀念土耳其獨立戰爭勝利。
從加拉塔橋塔附近的熱那亞社區,一直到塔克西姆廣場,這條街因早年希臘人在此定居,建築充滿著希臘風情。沿街兩旁更有不少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像是其切克帕塞基餐廳,風格小餐館和小酒館、魚市場……
新舊交替,東西融合的伊斯坦堡,隨著自己的步伐前行,許多原本不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漸漸被發現,早年建造的天主教教堂、亞美尼亞教會、猶太會堂、清真寺等,伊斯蘭與天主教文化並存的文化遺蹟,使舊城區在一九八五年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不同宗教建築 相映成趣
建於西元一六○九的藍色清真寺(Blue Mosque),全名為蘇丹阿赫美特清真寺,寺內望眼盡是藍色磁磚的光彩,所以被旅人們稱為藍色清真寺,為土耳其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
藍色清真寺有個大圓頂、加上周邊無數的小圓頂,盡顯鄂圖曼建築的特色,一般土耳其的清真寺大多都只有四根尖塔,這是唯一具有六根尖塔的清真寺。
寺內以兩萬多片藍色彩釉瓷磚嵌飾,透過正中央圓頂二六○扇窗戶的陽光照射,形成金藍輝映、令人屏息的景像。所有的牆上裝飾了花卉、星辰及可蘭經,是一座充滿奇幻色彩的藝術傑作。
位於藍色清真寺正對面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被百科全書選為現代七大世界奇觀之一。由君士坦丁大帝於西元三六○年建造,經歷多次改朝換代,原本是遵照查士丁尼大帝建造一座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後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君士坦丁堡,教堂被改建成伊斯蘭教清真寺,一直到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後才改為博物館。
不同宗教融合 風格混搭
教堂氣勢恢弘,有直徑三十三公尺的巨大圓頂,一○四根大理石柱的柱廊,牆上基督教聖像馬賽克壁畫,散發莊嚴神聖的氣氛,不過又有四根清真寺風格的尖塔,內殿還掛著巨大的可蘭經,來到這裡總有一些疑問,這是上帝、還是阿拉的殿堂?
位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金角灣及馬爾馬拉海交會的一座古建築,托普卡匹宮殿博物館(Topkapi Palace),在十五到十九世紀曾是叱吒風雲的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王的宮殿。皇宮占地極廣,包含前院跟後宮兩部分,充滿精緻雕刻與陳設,到處是鑲滿寶石的裝飾品,金碧輝煌。迷宮般的宮殿、迴廊,訴說幾百年前的上演的華麗景象。
另外,還有土耳其名為「沉沒宮殿」的地下宮殿( Basilica Cistern),由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於西元五三二年完成,原意是引取二十五公里外的水源儲存於此,供給軍隊使用,內有三三六根來自全國各地的雕刻柱子,其中以蛇髮女妖梅杜莎的頭像最引人注目。現今不再有儲水功能,但因其回音效果奇佳,加上燈光水影相互投映,經常是許多音樂會舉辦的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