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悟道上可以欣賞許多知名藝術家雕塑作品。
草悟道南段最明顯的地標是國美館,定期舉辦國際級藝術展覽。
探索一座城市的肌理,對旅人來說,時間永遠不夠,本地人又會習以為常,失去新鮮感。
身為旅行作家,二十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和家鄉之間往返,時空交錯,逐漸在記憶裡累積出一條朝思暮想的河,流經市中心,任何人都可以走進綠園道,小歇,吹風。
台中舊市區不大,不管住在哪一區,很容易就可抵達這條現在稱為草悟道的綠色長河。三年前,搬到草悟道南端,早上慢跑,傍晚散步,全長三點六公里,一天來回四次,盡情探索草悟道一年四季自然人文的變遷。
柳川到國美館的美術園道,各有特色的異國餐廳潮起潮落,南北私房菜開幕八折,墨西哥餐廳人去樓空。南段最明顯的地標是國美館,記得小時候,外頭玩的人比館內多,大而無當的建築物,歷經九二一地震受損封館拆筋通骨式的整修,浴火鳳凰,建築師用鋼材從封閉石牆開鑿出透明空間,引入光線及風景,展場變得輕盈、當代。自從首位徵選的館長倪在沁衝撞出一番新局後,國美館逐漸脫離守舊的公務體系,聚焦台灣現當代的展覽,一點一滴建立在地名聲,遇到重量級大展,館內也大排長龍。
從一個藝術愛好者,投入當代水墨,發現國美館三樓的圖書館美術專書齊全環境舒適,二樓的玫瑰園則是用餐放鬆的好地方。
緊鄰的大墩文化中心,充滿青春的印記,周日一大早在門口排隊,門一開即衝鋒陷陣,為了在閱覽室搶到一個位子,把書堆在桌上,才安心,最常做的卻是看展,奇石、茶壺、生活陶、油畫、國畫,是藝術的最早啟蒙地。中文系畢業後以文字維生,朝不保夕,依然緊抓住對美好事物的嚮往,長久的渴望,在單車環球之旅途中找到出口,單車行李硬塞入美術史,依專家指示到美術館搜尋名畫,站在真跡前,感受藝術家燃燒的生命力。
文化中心變化不大,米白色大理石大廳有一種中規中矩的懷舊氛圍。
向上國中路口有小農擺攤,便宜強勁的蔬菜水果、自家手作的米食五穀饅頭,都是回程伴手禮,以前買太多徒手搬運,現在有Ubike,買菜方便多了。
中間的市民廣場,因勤美誠品把老舊的廣三量販店改造成文青時尚的精品百貨,成了草悟道最熱鬧的一段,假日遊人如織,一年一度的爵士音樂節期間,草地上坐滿了野餐的人,去年邀請台北朋友參加,一批人占位子,另一批人到國際美食節攤位排隊,涼風吹送動感音樂,都會嘉年華氣氛十足。
沿途各種運動團體,練功、體操、跳舞、大笑運動,一個人在前面帶領,一群人依樣畫葫蘆。印象最深的是科博館人類文化廳門口的國標舞,銀髮族身材曼妙,穿著蕾絲鏤空舞衣,隨著很有喜感的暴牙男老師扭動,樂在其中。
漢寶德設計的科博館從一九八六年開幕,就是我探索知識之海的寶庫,記得第一次去館內冷氣太強,卻又流連忘返,回家重感冒高燒不退,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最北端的熱帶植物園,一走進生態步道,連空氣都不一樣,溫度也降低,經過野薑花欉,都要低頭聞一下,台灣水邊的味道。
晨起作畫,到草悟道慢跑,在Hotel One一樓的麵包店點了可頌配咖啡,返家寫小說,旅途中嚮往的日常生活──疾徐有度,分秒不空過。
傍晚交完稿,整個人還處於緊繃狀態,無法放鬆,故出門散步。草悟道假日都有市集,美術園道、市民廣場及靠近台灣大道段,各有活動,新鮮農產品、手作甜點、手沖咖啡、文創攤位以及街頭藝人表演,每一次都像到不同城市旅行,充滿驚奇,太多值得探索的事物。
人生是一個圓,總是會不斷返回起點,高度不同,看到的風景更遼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