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索驥」的「驥」是指好馬,「索」是找尋,「按圖索驥」字義,就是指按照圖上畫的去尋求好馬,意即按照所掌握的線索辦事;後也用來比喻做事拘泥成法,呆板不知變通,所以有兩層意思。
典出《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此則典故大意是:西漢成帝時,太后王政君的哥哥王鳳以外戚身分任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專斷朝政,排除異己。梅福忍不住寫了一封信給皇上,信中陳述一國之臣與國家興亡的緊密關係,進而評論朝廷的舉才方式。
他認為朝廷現在想完全套用夏、商、周三代的舉才方式,這就好像拿著周朝人伯樂所畫的圖象(伯樂是春秋時的一位相馬專家,著有《相馬經》,書上畫出了各種馬的形態,供人參考),到市場裡尋找千里馬一樣,結果當然是找不到。
這並非舊有的方法不好,而是時間、空間各種因緣都已經改變,舊時的方式已不適用於今時,所以當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成帝並沒有聽進梅福的諫言,仍是怠忽朝政,因而埋下了外戚亂政的禍根。
後來「按圖索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並比喻做事墨守成規,無所長進。後元代袁桷〈示從子瑛〉詩:「隔竹引龜心有想,按圖索驥術難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