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響應今天四月七日世界健康日,董氏基金會針對國人對憂鬱症的認知進行調查,結果顯示,青壯年傾向找尋不同方式詮釋或治療憂鬱症;長者較認為憂鬱症不會消失,需與之共存;男性比女性更不會隱瞞,願意公開聊憂鬱。
不同年齡對憂鬱症的感受不同,十二歲以下兒童覺得憂鬱症像被「大鐵鎚不斷捶打身體各處」;十三至十八位青少年感覺像「被壓在巨石下,無法喘息」;十九歲至六十歲青壯年認為憂鬱症像「一直走不出去的迷宮」;六十一歲以上老年人覺得是「住在心裡的一隻怪獸」。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調查發現,超過五成民眾知道憂鬱症屬於身心疾病,近六成民眾覺得憂鬱症無法完全康復;超過一成三民眾表示,若自己罹患憂鬱症,不會讓他人知道。調查也指出,青少年、大學生常常(每周三天以上)感到憂鬱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
葉雅馨強調,調查也發現,多數人願意傾聽與陪伴,並協助尋求專業資源,有憂鬱情緒困擾者,千萬不用擔心說出來會被拒絕或沒人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