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曾子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著稱。有一天,曾子進山砍柴,突然有一位客人到家裡拜訪曾子,他母親不知所措,情急之下,就咬了自己的手指。
此時在山上的曾子,感覺自己的心一抽一疼,他心想:「是不是母親有什麼事?是不是母親在叫我?」他趕緊背柴返家,跪問母親:「我剛才心一抽一疼,是不是您老人家有什麼事?」母親回說:「剛才忽然有客人來,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又怕說得不好,讓人家覺得不符合規矩,我沒有辦法,只好咬著手指,盼你回來」。
母子間有時是心靈相通的,這種呼喚,不需聲音,即中國傳統上所謂的「父母呼」。我們忙著學習、考試,好像有理由忽略父母的呼聲,其實這是不對的。父母叫我們,要馬上答應,如果拖拖拉拉,那就是傲慢,恭敬心就沒有了。
子遊問孔子:「以豐厚條件奉養父母,算不算盡孝?」孔子說:「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若對父母沒有恭敬心,那麼養父母跟養狗、養馬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孝,第一要培養「敬」,一切人倫之道,都是以恭敬心為基礎。一個人養成對父母柔順的態度與恭敬心後,其修養一定會引起大家對他的重視和尊敬。
怎麼樣才能好好孝敬父母呢?第一,傾聽父母的需要,第二,盡量按照父母的需要去做,即使不一定能做得到,也要努力去做。
【原文】參嘗採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囓其指。參忽心痛,負薪以歸,跪問其故,母曰:「有客忽至,吾囓指以悟汝爾。」(引自《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