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哲學洗禮 具備更深層思慮力

郎英(台中市/文教工作者) |2017.03.24
1173觀看次
字級

拜讀貴版《人文學習價值的體悟與省思》一文有感,對於作者闡述人文學科所培養的批判反思能力,深感認同也有切身體認。但對於人文類學生,應培養跨領域知能和產學合作接軌,我另有看法。

我女兒大學時也念哲學系,對就業前(錢)途也是和一般眾生同樣躊躇質疑,所以選擇雙主修跨讀理學類科系,目前就讀地球科系研究所。讀哲學,沒前(錢)途?面對就業市場能做什麼工作的茫然無措,是現實問題,薪資低和缺乏競爭力,也是另一現實考驗。

但四年人文哲學洗禮,並非全然「人文無用論」。在獨立思考和價值判斷上,確實成長受益良多,尤其同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計畫實驗研究工作伙伴,對處理態度和作業程序上,比同儕具備更深層思慮能力。

在去年,歐美日韓等國「人文科系無用論」在國際間發燒,裁併大學人文科系潮流,也吹亮國內高等教育警示燈。

一○五年中,教育部、勞動部和財政部首次跨部會追蹤大學畢業生就業情況,發現人文學門畢業生,月薪是各類中最低、轉職率卻是最高,且就業情況集中在批發零售業和製造業,教育服務業僅占一成二,就業狀況不明者也是各類占比最高。

教育部高教司也期盼國內大學能積極轉型和調整,跨領域跨學科傳授學生更寬廣視野和專業技能,才不至於產學脫勾,所學難以致用、畢業即失業。

若說理工學系是培植科技專業人才的硬實力,人文學系可說是培養創新前瞻知能的軟實力,軟實力和硬實力對國家競爭力都很重要。

如同前教育部長吳思華所言,即使未來工作都被電腦科技取代了,人文學科學生只要能想出好點子,就能在數位經濟殺出生路。

技術工程只能精算答案,人文思考才能掌握社會脈動、反映需求和開拓商機。不管打入國際市場或是行銷在地文創,人文或哲學都是不可輕忽的基底和素養。

台灣高等教育目前人文科系是否供給量過多、產學落差無法接軌,值得檢討。

但人文類學生如何將所學貢獻社會,產官學都需要進一分心力配合支援。

加強產學合作和培養學生跨領域能力,勢在必行。

產業界要懂得善用專業人才,教育界要能夠培植適切能力,政府相關部會單位提供媒合協助系統,才能有效消弭產學落差,培育出有用能用好用的人才和人力,也才跟得上國際經濟快速變遷腳步。

郎英(台中市/文教工作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