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物思幽】
餅模
圖/林淑妙
文/林淑妙
台灣早期的民間工藝及風俗習慣,在明末清初時由福建泉州、漳州沿海一帶移民傳入,其中包括糕餅印模。早期的印模為手工雕刻製成,因此在技法、紋飾設計上雖沿襲中國,但先民在材質、造型及圖案使用上,注入大量台灣基本元素,加上政治、文化、經濟等發展變遷,讓糕餅印模具有濃濃的台灣特色。
隨著台灣經濟發展,當機械化逐漸取代人力,傳統糕點也透過機器大量生產,不僅價格低廉,品質同樣能維持穩定,因此深受民眾喜愛,這也導致傳統木雕糕餅模逐漸走進歷史,成為文化資產。
早期中式糕餅餅模圖案,會根據當時的喜慶民俗、文化、政治背景做設計,最常見到的無外乎是傳統的「囍」字模。這款雕刻著兩支國旗、壽桃的「喜」字餅模(圖❶),是屬於民初時期作品,它不僅象徵「國恩家慶」,同時也有著政權交替見證的時代背景意涵。另一個餅模(圖❷)則是刻著一對新人、一對龍鳳,象徵著龍鳳呈祥,整個餅模上方則有一隻大蝙蝠,象徵著長壽的萬年青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