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良正
麵條是一種悠久的飲食方式,有四千年的食用歷史。最初由黃河流域先民開始製作,進而傳遍多數地區,更被世界居民所接受和食用。
麵條的製作方式,最初相對簡單,用穀物、豆類、小麥等麵粉加水,揉成麵糰後,施加外力,軋或擀製成麵片,再用手或其他廚具製成條狀、不規則小片,最後經煮成熟食。後來,隨技術進步,製作工具和技術日趨豐富,所製成的麵條也五花八門,除水煮外,另施加以熗、炒、燴、炸等方式,所製作出來的麵條更是琳琅滿目,口味也是應有盡有。
中國先民對食品最早籠統稱謂,叫做「餅」。蒸成的叫麵餅,水煮成的叫湯餅(或水餅),湯餅就是最早的麵條。
麵條這種食品,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飲食文化。史載的麵條,最早見於漢劉熙《釋名.釋飲食》:「湯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也」,就是說當時的麵條,還不具備真正的條狀,手撕的任意形狀較為常見。
到了晉朝,除稱湯餅外,又有「湯玉」說法。麵條下到滾沸水裡,上下沉浮,如同白玉一般,被美稱為「湯玉」。從這個說法推測,那時的麵條,深色的雜糧相對少用,大多用的是麥麵或其他麵色近白的豆麵。
到了北魏,麵條又有新名稱。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一說,其做法是:「細絹篩面,以成調肉臛汁,持冷溲之。水引,按如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這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就是麵條。
麵條除作為生活中的主食外,還被當做生日壽麵。來源於麵條的形與音,「長瘦」諧音「長壽」,取個吉利。起於何時待考,但在《唐書·列傳·玄宗皇帝后王氏》中,就有生日吃長壽麵的記載:「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湯斗麵,為生日湯餅耶?」這是王皇后抱怨唐玄宗的話,當你還是臨淄王時,常到我家蹭飯,家父王仁皎為給你過生日,就把身上穿的紫色半臂衫當到當鋪,買回來一斗麵,才給你做了頓壽麵。類似壽麵記載,有劉禹錫詩「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為證。
宋代是經濟發展較快,國力強盛時期,炊具也更新換代,金屬刀具已走進普通家庭,原來手撕的湯餅,改用刀切,這時的麵條叫「不托」。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裡解釋說:「古之湯餅皆手搏而臂之湯中,後世改用刀兒,乃名不托,言不以掌托也」,飲食書面「餺飥」稱之。
後來,麵條的名稱和形狀基本定型,但製作和烹調食用方法,則是花樣翻新,不勝枚舉。不管怎麼說,麵條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麵食文化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