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論說文,立論除了要具合理性、一致性,最好還要能夠在寫作的標準格式(框架)下「換一個角度想」。
林明進老師認為,每個人寫的作文應該各不相同才合理,如果每個人寫來千篇一律,那是非常奇怪的事。所以寫論說文時不妨盡量換個角度想,展現自己的生命情懷,闡述自己認為的理由,才有跟別人不一樣的空間。
比如說「破繭」,絕大多數的學生很容易導引到「破繭而出」、「作繭自縛」這兩個成語,幾乎都概念化了。但事實上仔細還原現場,蠶寶寶的生命歷程本來就要結繭才能進行生命的蛻變,這是一種保護作用,也是等待生命蛻變的過程,時機成熟自然破繭而出,所以是某種生物必然的生命歷程,並非所謂的作繭自縛。
再者,真正破繭而出的,其實是「蠶蛾」,不能美化成「蝴蝶」,且蠶絲極其堅韌,有時用剪刀也剪不破、拉不開,然而小小的、軟趴趴的蠶蛾竟能在破繭(橫逆加諸己身)之際,憑著唾液軟化繭殼穿透繭衣,顯見每個生命都有其神奇奧妙之處。
換言之,若把破繭而出當成橫逆、挑戰、困難,這種象徵就太好了!尤其把這件事放在人生的座標上,就變成一種生命哲學:蠶蛾破繭後憑著味道相互吸引,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後,公蠶蛾母蠶蛾先後死亡,而「死亡是一種完成,也是生命(下一代)的開始」。不唯鮭魚、螳螂等動物如此,繁花開盡後結果,植物顯然也一樣,每個物種都有相同的微妙循環歷程。
若能從生物的角度來寫作,就能將「破繭」的題目,寫出跟別人不同的佳作美文了。
●今天上午8:05~8:15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同步刊播「LQ大聯盟」相關訪談,收聽頻率FM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