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蔡政府擬放寬對日本核災食品進口的管制,引發社會極大反彈而暫緩解禁。日前林全院長再度提出在核食開放議題上,將建立審議式民主機制也和第三方團體取得共識。第三方團體是否有足夠的客觀性、代表性與專業性,仍然需要通過社會輿論的檢驗;至於放不放寬日核災區食品管制,關鍵在於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把關能力能讓民眾安心。
截至目前為止,仍有三十三個國家和地區限制日本產品進口,如中國大陸禁止進口日本東北、關東和中部地區一都九縣的所有食品,韓國也禁止進口日本東北和關東地區八個縣的水產品;完全取消限制的只有二十一個國家,如尼泊爾和模里西斯等。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調查發現,向中國大陸出口「受核電站事故限制」的企業達到整體的二成;向韓國和台灣出口受影響的企業影響也占一成。為此安倍政府積極運作希望盡快放寬和取消對日本核災區食品的進口管制。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總統二○一七年貿易政策」報告書也提及會動用一切手段促使他國開放市場,也將持續關注台灣禁止含萊克多巴胺之美國豬肉與部分牛肉產品進口,對農業生技產品設限及有機產品認證等,可以預期在川普執政期間台灣農業將會面臨更嚴峻的局勢,政府及農民應繃緊神經全力備戰。
面對來自美日的農產品市場開放壓力,台灣可採行的策略包括;作好充分準備讓科學證據說話,否則很難抗拒美日要求遵守國際規範的要求;做好國外進口農產品與國產品的標示,最好在通路上也能做出區隔並透過強力宣導建立國人愛用國貨的忠誠度;透過實施關稅配額、總量管制、特別防衛條款、延長落日期限等措施,來降低進口農產品對本國農業的衝擊。
在國際自由貿易談判中農業本來就是棘手議題,政府官員除了要具備林海峰的二枚腰永不放棄的精神,不能未談就先退卻外,更需要集產官學之力做政府堅強的談判後盾,共同承擔,別重蹈過去「以經逼農」的手法,最後弄到「官逼民(農)反」,全盤皆輸的下場。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