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嘉祥(國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
最近一周台灣體壇最大的話題,是高中籃球聯賽(HBL)四強比賽誰會得到最後冠軍?到哪裡可以拿到台北小巨蛋的入場券。
上個周末在小巨蛋的高中籃球聯賽決賽,小巨蛋有如一個煮沸的水壺,整個空間沸騰冒煙,歡聲雷動震耳欲聾,數千位啦啦隊壁壘分明,死命為自己球隊加油,間歇性的超高分貝吶喊聲,早已超過上限,但是沒有一個人離席,大家都在享受,享受球賽帶來的淋漓盡致。
長時間以來,打籃球的人口有增無減,但是籃球比賽被球迷接受的程度,卻有很詭異的變化。
五十年前最受球迷歡迎的成人籃球賽,即使到現在已經進化到「半職業化」,球隊由大型企業支持,選手有一定的薪資,甚至球隊還以高薪引進外籍洋將,但是代表台灣最高層級的SBL超級聯賽,卻未能吸引很多觀眾。
嚴格地講,SBL的比賽平均進場觀眾人數,比不過大學籃球聯賽UBA,而UBA又比不過比他們年齡更小的高中籃球聯賽HBL。
如果將平均觀眾人數量化作比較,HBL每場比賽有一千位觀眾,UBA每場則有五百位,而代表最高技術水準的SBL反而只有三百位。和美國的NBA、NCAA的情況比起來,剛好相反。
台灣的HBL受到籃球迷喜愛的現象,始自於二十年前,發展到今天有過之無不及,每場比賽人聲鼎沸,到了準決賽一票難求,人山人海的盛況演變成只有到小巨蛋場才能解決問題。
而小巨蛋的龐大租借費用,燈光、音響使用費,居然都可以由電視轉播權利金、廣告費來支付,觀眾都不用花錢買票,只要電腦登記或提早排隊索取門票,就可以如願進場。
清純認真的高中球員和努力不懈的熱血教練,是高中籃球賽讓人動容的最主要原因,他們不分寒暑每天練兵,人人都有極高榮譽心、使命感,上了場就只懂得拚命,每位球員的敬業態度感動所有人,大家都樂意為他們加油。
獲得女子組冠軍的普門中學隊員羅培甄,在決賽第一節就「吃蘿蔔」,當下很痛,她不斷搓揉手指頭;但是最後她還是忍了下來,咬緊牙關,不再將手痛當一回事,全場兩分球十五投九中,三分球九投三中,個人拿到三十分。
這個球隊有五位選手是高三同學,她們一起生活、練球三年,互相勉勵、互相照顧,也養成絕佳默契,人到球到,眼神作假動作,禁區如入無人之地。
男子組冠軍的松山高中去年只得到亞軍,他們全隊矢志要在今年更上一層樓,暑假、寒假集訓時沒有叫苦,他們的用心感動了松山老少校友,十年前畢業的老校友也揪團回來加油,綠色啦啦隊將近五千人,散布在小巨蛋每一個角落,加油聲勢很嚇人。
轉播球賽的FOX運動頻道,和負責小巨蛋賽事的行銷公司也很賣力,將整個體育館變成一個大攝影棚,選手進場時雷射燈照射,簡介球員時宛如NBA的「全明星賽」;同時由阿嬤、父母親帶進場,又有如母親節表揚大會。
有英雄光環、登上世界屋脊;也有家族榮譽、感恩圖報。一萬多位觀眾都是參與者,隨時有畫面上大瑩幕,讓全場興奮到最高點。
從HBL看到我們國人還是很喜歡體育運動賽事,我們也有很不錯的青年選手,期待在小巨蛋看到更多精采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