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依亭
兩輛汽車於窄巷中相會,而窄巷的寬度不足以讓兩輛車並行而過,如果都等著對方後退而選擇原地不動,在雙方都不退讓的情形下,真是「利己而不利他」?
就實際的生活層面而言,雙方都選擇犧牲自己的時間,任其憑空流逝在毫無進展的堅持;甚至從心理層面而論,雙方在等待的過程中,因為期待對方符合自己的需求,於無形中產生了焦慮、不安、不滿的負面情緒,這才是最得不償失的犧牲。
反過來說,如果某一方選擇讓對方先通行,難道就是所謂的「利他而不利己」?
其實,讓的一方才是最大的得利者。首先,雙方得以順利通行,不但省下了因僵持不下而浪費的時間,讓彼此可以繼續朝目的地前進;而選擇退讓的一方,既為自己擴大了舒適圈,同時也在讓的過程中,肯定了自己的價值。因為當你禮讓對方時,隨之而來的是正面感受,覺得自己是體貼別人、樂於助人的好人,退一步的效果不只是海闊天空,還會更愛自己。
此外,一個懂得禮讓的人,不會覺得「讓」是一個有損自身權益的行為,而是將「讓」視為「相加」或是「相乘」的正向行為,在「禮讓」中學習柔軟、為他人著想,面對任何形式的衝突,皆能採取更正向、更和平的應對方式,不讓自己成為一個固執己見、自私自利的人。
退即是進、失即是得,轉個方向,不曾發現的光景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