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五德嘉
台東一名國二學生因為吵著要拿媽媽的平板電腦玩遊戲,被媽媽拒絕後,竟然放火燒屋,導致全家煙霧瀰漫,直到警消到場之後,才將嗆傷的媽媽和闖禍的孩子救出。
人造上癮機制
數位時代的孩子,還沒有進入青春期,就會與家人共同面對「網路上癮」的挑戰,電玩與社群軟體採用大量的「上癮機制」與人工AI的心靈控制術,讓樂在其中的孩子無法自拔,其中更潛藏了能改變人類心智的心理學戰術,可能導致內在精神變化與人格思維的重新塑造,甚至出現「人格異變」的攻擊事件。
然而有沒有網路上癮,爸媽與孩子自己的認定往往很難一致,因為爸媽認為上網是濫用時間與虛耗人生;青少年則認為這不過就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在網路上遨遊可以好好地放鬆情緒。
網癮視同毒癮嗎?
過於沉迷網路,不僅限定於青少年,對成年人與老人家的影響很深。有位三十幾歲的網友分享了自己的「奇遇」,有一天,他只是去便利商店買中餐,在櫃檯隨手買了網路遊戲回家,想不到往後一年的人生就此「消失」,每天就像是在過「Re:從零開始的異世界生活」,他不眠不休地上線打Game,直到一年後發現自己與世界脫節,也失去與「人類」互動的能力,他才刪除遊戲,幸運地回到正常人生。
另外一個案例,則是一位媽媽對臉書與LINE的過度依附與焦慮,她無時無刻都在滑手機,進入渾然忘我的網路世界,直到念高中的孩子主動向心理輔導中心求救,才由專業人士引導媽媽得到幫助。
網路社群與遊戲的控制力太過強大,有一些聰明人意識到,是它們在控制我們,而不是我們在「使用」它們,所以,資深媒體人黃哲斌開始進行「慢車離開臉書」行動,不再努力「看」臉書、「寫」臉書,也有人乾脆把臉書與其他社交軟體刪除。
和孩子保持溝通管道
其實很多孩子本能地意識到自己網路上癮,會想到「我怎麼會玩這麼久?」、「玩完這場就去念書」,卻怎麼也停不下來。只是就像吸毒與戒毒的對抗,因為主動求助怕被全面禁止,怕被沒收3C與切斷網路,反而不敢開口跟爸媽求助。
有個高中生向我說出他矛盾的心理,他希望爸媽多少約束他一下,卻又怕說出口造成爸媽過度反應而全面禁止,於是他就在這樣的掙扎中,靠自己的意志力與網路對抗。
一、孩子的「求救訊號」
被網路「控制」的感覺,誰都打從心裡覺得不舒服,爸媽要看得懂孩子的「求救訊號」,當孩子說:「其實我也不想這樣一直玩啊!」、「坑人的遊戲公司就是要我每天登入一次,每周打贏七場才有獎勵啊!」這時要抓緊機會和孩子溝通解決辦法。
二、永遠不要讓情緒凌駕你的理智
爸媽要帶著開放的心態,不要瞬間暴怒,耐心和孩子討論網路遊戲時間,在「有」與「全無」之間,可以隨著孩子的年齡、課業壓力,找到共同接受的解決方案,最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討論:
培養自我管理的能力
B找到擁有持久熱情的非網路嗜好
親子在網路問題上,不是「敵我之間」的紛爭,而是要在「有點嚴又不會太嚴」的原則下,在清楚的遊戲規則下,做有限度又彈性的網路遨遊。
總之,在網路遊戲中「失神」的孩子不在少數,若爸媽在陪伴的過程中能調整做法、均衡引導,讓孩子除了網路世界,還能共同參與家庭活動、運動競技等,孩子終究是可以「回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