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昨天表示,近百年台灣呈現增溫趨勢,且平均增溫速率約是全球平均值的二倍,暖化速度超過全球,可能與熱島效應有關。他根據中央氣象局提供的百年資料分析發現,一九七○年後,台灣年平均日照時數從原本的二千小時,減少百分之十五,也就是一年約少三百小時,等於是少一個月的日照。
此外,台熱島效應使霧減少了,相對濕度大於百分之九十的天氣減少一半以上,造成大城市幾乎看不到霧,連以霧氣聞名的日月潭也大受影響,以前是二百天有霧,現在只有一百天。
台灣包括本島和外島的毛毛雨也明顯消失,目前雖不知道減少的真正原因,但劉紹臣猜測與整個東亞或整個亞洲的污染有關。他說,降雨量不規則,降雨時數減少,但降雨強度卻明顯上升,上升幅度約百分之三十,也就是毛毛雨不見了,但大雨卻增加。
聯合國最新報告指出,造成全球氣溫上升的原因,九成以上是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劉紹臣警告,台灣的人平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從一九九○年至今已增加一點一倍,自二○○三年起超越西歐國家,增加速度世界第一,「國際形象日益醜陋」,目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十二噸,僅次於美國、澳洲、加拿大,已成為全球第四名,若以每千萬人口城市來看,則是世界第一名。
劉紹臣表示,西歐國家近十年來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有成效,反觀台灣在技術上、能力上有辦法,政府有義務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應有更積極的作為,否則將面臨國際經濟制裁。
立委強烈質疑政府繼續推動大煉鋼廠、石化工業等重大投資,並要求提高能源價格,以價制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環保署副署長張子敬表示支持,但經濟部次長施顏祥則說,問題很複雜,須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