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裡每寫到年節宴樂或重要人物的生辰,在酒席之間,總免不了鋪陳戲曲和音樂的演出。例如第十八回元妃上元佳節省親,和第四十三回賈母召集大家來為王熙鳳過生日,除了請戲班來唱戲,同時連「耍百戲」並說書的男女先兒(先生)都請來了。其場面熱鬧盛大,可想見一斑。
然而,如果我們再更深入討論「耍百戲」的內容及其歷史源流,讀者們將會更驚奇地發現《紅樓夢》中的每一個點,都有深意,都值得探索。
百戲,最早源於秦漢時期,當時雜技演員演出的類型紛繁,包括:找鼎、尋幢、吞刀、吐火……有時也裝扮成其他戲劇人物,甚或出現動物造型。《漢文帝篡要》曾記載:「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技後乃有高絙、吞刀、履火、尋橦等也。」至李尤〈平安觀賦〉中又有:「歌舞俳優,連笑伎戲」之句。可知「百戲」以雜技為主,同時也包含逗筆說唱的曲藝節目。
到了魏晉南北朝,百戲的範圍又更廣了!《隋書·音樂志》指稱,梁朝天監四年宮廷宴會中有介於雅歌與鼙舞之間的俳優演藝,同時也出現各種雜技項目;到了北齊,人們還能看到侏儒的表演。
而唐代長安教坊的演員們則更重視技藝的表現,當時教坊有黃繙綽、唐崇等著名俳優,史稱前者「善僄弄」,後者「善宣贊」;特別是唐玄宗喜愛看「戴竿」與「繩技」,都是屬於高空驚險表演。
至宋代,百戲已出現分化。南宋吳自牧《夢梁錄》中區分唱功為主的演員為「伎樂」,有:口栗唱、諸宮調、唱耍令等,至於散樂,已從雜劇發展成為專門的戲劇歌舞。
至此,百戲則專指雜技和競技。周密《武林舊事》卷七云:「射廳看百戲、依例宣賜。」所謂「射廳」,便是宮廷演習武藝射弓的地方,可知百戲在宋代已是角牴相撲一類的武術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