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老師葉亞寧花了二十年,整理一套「生活化數學」教材。圖/葉亞寧提供
【本報台北訊】很多國中生都很怕數學,新北市中正國中數學老師葉亞寧表示,自己在讀國中時,也很怕數學課,他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整理出一套「生活化數學」教材,要讓學生用「感覺」克服十二個「計算盲點」,更有信心地認識數學。葉亞寧說,他希望讓每個孩子都能帶著微笑上數學課。
葉亞寧直言,多年來,台灣對於PI SA等世界數學競賽的排名過度重視,家長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上數學資優班;但他在教學現場看來,其實多數孩子,一點都不喜歡數學。
葉亞寧說,台灣學生的數學成績,在全世界算是頂尖,但教育過程卻缺少樂趣。因為大家只是一直要求孩子拚命計算,孩子根本不了解什麼是數學,對數學沒有「fu」。
「國中數學教育的最大瓶頸並不是高層的複雜難題,而是基層的概念如何淺顯地表達。」葉亞寧說,當學生覺得數學可以合理的解釋,自然就保有一分「合理的好奇」;當自信取代徬徨,就會有「fu」。
葉亞寧解釋有「fu」學習的三階段,包括認識、了解和精熟數學。先培養對數學的感覺,有感覺,才有解題的直覺,「就像認識一個人的過程」,之後解題時,就會產生多個反應聯結。
學數學
就像認識一個人
葉亞寧說,現在的教科書只看到數學的專業,卻沒看到數學的平凡,國中數學應該讓學生理解、懂得怎麼應用在生活中,「開啟國中生數學學習的第二個春天。」
葉亞寧從不同角度看國中數學,書中的比喻、概念、觀念,盡可能生活化,且大多是目前教科書、參考書未見或少用的方式,教材適用時機為國二的寒假或升國三的暑假,可幫助攜手班、家教或親子進行個別教學。
葉亞寧舉例,用買紅豆餅的經驗解釋「負負得正」,或將「括號」比喻為塑膠袋,他說,很多孩子在學數學時,只知道解題要拆括號,卻不習慣加括號,「適時加上括號,計算上會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