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源收藏多幅菩薩畫像,對他來說,每幅都是無價的文化瑰寶。圖/記者羅智華
【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走進前台灣文學館館長、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陳益源的收藏室,一幅幅慈眉善目、面容慈藹的送子觀音、鰲魚觀音、蓮台觀音等菩薩畫像映入眼簾,每尊觀音的姿態、神情都有所不同,令人目不轉睛。
談起當初珍藏觀音畫像因緣,陳益源說,或許冥冥中註定,讓他因緣際會成了這些觀音像收藏者,每當心情陷入低潮或感到煩悶時,他總會靜靜觀看觀音畫像,看著看著,心情不自覺跟著變好,內心重新燃起正向能量。
鑽研民間信仰長達三十年,陳益源不僅是國內知名民俗學專家,對於觀音信仰亦深耕多年,還曾舉辦過「觀音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多位來自日本、韓國、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各地研究觀音信仰的專家及學者共襄盛舉,對於觀音信仰的研究與探討付出不少心力。
奇妙因緣 發現塵封畫軸
陳益源不只是研究觀音信仰學者,更收藏多幅觀音畫像。談起這段由來,他說,這要從幾年前到金門的因緣說起。他談到,當初到金門做研究時,正巧經過一家古物專賣店,他向來喜愛歷史文物,好奇走進去一探究竟,突然被角落沾滿塵灰的竹筒吸引,他走近一看,拿出其中一幅捲好的畫軸,沒想到一打開,竟是一尊面容莊嚴、神情和藹的南海觀音畫像。
「說來也奇妙,當時彷彿冥冥中有股力量,促使我去靠近不起眼的竹筒,打開裡頭的畫軸。」陳益源說,由於竹筒塵封許久,連古物店老闆都忘了有這個竹筒,一般人不可能注意到,但不知為何他就是被竹筒吸引,裡頭有著一幅幅畫風各有巧妙的觀音畫軸。回想起個中因緣,他仍覺不可思議,彷彿是觀音菩薩引領著自己,去發現被世人遺忘的畫軸。
他表示,或許是自己和觀音有緣,當下發現畫軸時,就決定買下來帶回家整理、裱框。陳益源說,當時「台南市台疆祖廟大觀音亭暨祀典興濟宮」正好委託他籌備「觀音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活動,千頭萬緒之際,沒想到意外發現了這些觀音畫軸,讓他相信這是觀音菩薩賜給自己力量,要他安心籌備、無須憂愁。
耕耘信仰研究 永續傳承
陳益源說,觀音菩薩在許多信眾心中,具有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普度眾生形象。
觀音信仰從早年在台灣就相當普及,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在禮拜觀音,老一輩人更將聞聲救苦的觀音菩薩稱為「觀音佛祖」或「佛祖媽」,由於民間相傳觀音具有三十三種形象,也讓坊間出現許多不同姿態、神情的觀音雕像。
以他收藏的這八幅觀音畫軸為例,每尊形象有所不同、姿態各異,有手持蓮花的站姿觀音、也有端坐蓮花座的蓮台觀音、以及立於鰲魚之上的鰲魚觀音,雖然確切的畫作年代不可考,但對陳益源來說,無論創作哪個年代,在他心中都是無可替代無價之寶,也提醒自己要更努力去耕耘觀音信仰研究,讓宗教文化瑰寶永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