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教育 知食而後能擇食

文╱蒲聲鳴 圖╱樂木文化提供 |2017.02.12
3794觀看次
字級
透過「知食」的教育,做個有能力選擇的消費者,我們可以扭轉未來的趨勢。 圖╱樂木文化提供
透過「知食」的教育,做個有能力選擇的消費者,我們可以扭轉未來的趨勢。 圖╱樂木文化提供
「食農教育」,就是帶小朋友們參觀農田,親自體驗農人的辛苦,理解何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圖╱樂木文化提供

在一些先進國家,「食育」是和「德、智、體、群、美」並列的「六育」,也就是「食物的教育」。從小教育孩子知道食物「從哪裡來?」、「如何生產?」、「由誰生產?」甚至到「生產方式的影響?」及「食物的意義?」等等。

讓小朋友學習:食物的來源是有選擇性的!再從食物種植的農法來了解其中的差異,如過去怎麼種、現代怎麼種、未來會怎麼種……這些重要的知識與觀念,即了解「擇食」會如何影響環境,因為,他們是未來的主人翁。

總體而言,地球的陸地面積約有一百四十億公頃,其中農牧用地約占五十億公頃,超過三分之一,如果能夠擴大友善農法降低對環境的破壞,世界會發生很大改變的!

反觀台灣,我們的糧食自給率已降至三成左右,特別在雜糧作物的自給率更低於百分之五,休耕地面積約占總耕地的五分之一以上,還有台灣農民平均年齡超過六十歲、農業人力面臨斷層危機等種種問題……這些數據恐怕連大人都應該再教育,更何況這是我們這一代極可能會留給下一代的問題。

所以,我們需要有緊迫感地透過行動,告訴孩子:食物是怎麼來的、植物是怎麼種的、豬和雞是怎麼養的,讓孩子學會尊重食物、尊重土地、尊重環境,懂得品嘗食物的原味;讓孩子知道:過去的時空背景造成了如今需要面對的問題,透過「知食」的教育,做個有能力選擇的消費者,我們可以扭轉未來的趨勢。

「剩食」也要教育

「剩食」的源頭是消費習慣,許多通路以大包裝而超低價的方式做促銷,顧客不是因為「需要」而是因為便宜而多買,經過一個禮拜,冰箱可能有三分之一的食物過期變質而丟掉,造成金錢與剩食的浪費。

在台灣,最常見的是「食農教育」,就是帶小朋友們參觀農田、讓他們體驗插秧或採果,能夠親自體驗農人的辛苦,理解何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父母親以身教作則,改變購物的選擇與習慣;小朋友透過實作體驗,展現同理心改變挑食的行為;學校將世界上的糧食分配不均,所造成的饑荒與剩食現象,呈現並教導孩子正確的態度,從根本來改善「剩食」。

我們從擔憂「有沒有得吃?」到「夠不夠便宜?」再到「好不好吃?」,現在卻反過來要擔心「吃得安不安全?」

現代許多「文明病」,找不到直接的致病原因,我也沒有證據而貿然說是因為食物所引起;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強健的身體可以提高免疫力,而生活作息、運動和健康食物則是關鍵因素。

當然,要有好的環境,才有安全的食物,才有健康的身體。俗話說「食補勝過藥補」,如果我們可以透過吃對的食物,來維持身體的健康,就能提高自體的療癒能力!不用再陷入「一邊吃補,一邊排毒」的窘境!

(摘自《知食:用消費改變世界》,樂木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蒲聲鳴

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EMBA。

台灣有機超市教父。二○一二年,成立台灣樂菲股份有限公司,開創全品類複合式超市新型態事業。二○一五年,成立樂菲有機購物網,首創跨品牌三溫層一次購足。二○一六年,第一家加盟超市樂菲中和門市營運,有機超市加盟體系正式啟動。

「台灣能有效推動有機農業嗎?對農民和土地能有所助益嗎?」一句話開啟樂菲有機超市的發想與實踐,也開拓了台灣邁向國際有機市場的視野!

「用消費改變世界」是蒲聲鳴投入有機超市的使命,以消費需求端的改變,扭轉生產供給端的農法,進而追求環境的永續美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