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基隆馬家不掛燈籠,掛的是由紅、白蘿蔔所做的燈。圖/吳淑君
【本報基隆訊】民國三十八年從大陸山東搭船撤退來台的三百多人,在基隆上岸落腳後形成山東巷,元宵節別人掛燈籠,他們掛蘿蔔燈,還送到祖墳,幾十戶一起來,寒風細雨中處處搖曳著蘿蔔燈燭光,那是同鄉的溫暖,但現在剩下馬鳳鳴一家還堅持這樣的傳統。
來台第三代,承繼馬記齊魯麻油廠的馬鳳鳴說,元宵節做蘿蔔燈在他家有七十八年歷史了,一次做三十多個,有紅色、白色,放上自己做的燭蕊,下午先送到祖先墳上,晚上則在家中各角落點亮。
大家點亮蘿蔔燈,會比賽看誰家燒得長、點得亮,點得愈長、愈光亮,代表第二年生意更好、身體更健康,蘿蔔燈也和天燈、水燈一樣,把路照亮,要讓祖先找到回家的路,但約七年前,就剩下他家還送蘿蔔燈到祖墳,再也看不到處處搖曳著蘿蔔燈燭光的場景。
當夜色來臨,他們看著這些燭光,好像回到小時候,這些長輩都還在身邊。八十歲的馬楊美愛是本省人,當年嫁給外省人差點鬧家庭革命。她說,她努力融入山東人習俗,做餃子做饅頭都難不倒她,元宵節做蘿蔔燈是上一代給的福分,要再傳下去。
馬鳳鳴說,他父親是很傳統的人,過年要求孩子要守歲、貼春聯、接財神,他曾經為了趕回來吃年夜飯換了三班車。現在生活富裕了,許多朋友出國過年,他覺得應該守著家人,吃著傳統年菜,才是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