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 找頭路

文╱黃光男 |2017.02.05
1857觀看次
字級
黃光男先生的畫作〈豐年長春〉。圖╱陳禮龍
作者簡介 黃光男 一九四四年生,屏東師範、國立藝專美術科、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

文與圖╱黃光男

台語的「找頭路」就是找工作,也就是求職的意思。不同的是:「求職」,蘊含主動選擇工作的意願;「找頭路」,則含有被動求工作的希望。前者是依性質與興趣來訂定就職的條件;後者則沒有喜惡的分別,只要有工作就心滿意足了。

之所以想到這之間的差別,是因為聽到一位近七十歲的理髮師,看到路過的年輕人打傘遮陽、怕晒太陽流汗而感慨萬千。

看到他幽幽緩緩地邊做邊說:當年台灣剛光復國困家窮,想要謀生,除了尋地作農外,如能在大水溝捉魚捕蝦,或在公有的田畦種些空心菜、韭菜或茄子等,就有無限的感恩;若還能下田除草或清除水肥、整地,必有些許金錢的工資,就能改善生活,令人高興。

他說:哪有現在年輕人這麼好命,錢少的不賺,流汗的工作斷然拒絕,建築工人一個月可以賺上好幾萬也無人問津;別說日晒雨淋的工作,連工廠夜班或粗糙的工程也沒人應徵……還說失業嚴重,找不著工作。

又說:連我這個傳統理髮師的工作都被年輕人拒絕,說太傳統、太古板了,他們有興趣的是美髮師或創藝師的頭銜。看吧!幾年後,我們都老了,走了,又有誰能為「老人家」服務呢?

說著說著,吁一口氣說,難道世上真有天下掉下來的禮物嗎?若能不勞而獲,坐享其成,誰願意這麼辛苦工作呢?

他的憂慮與感慨,看來也是許多勤奮者的心情吧。我回應說,時代不同了,環境也丕變,但人總要生活吧;要生存就得勤勞工作,也得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不知是教育的問題,還是家庭的袒護,整個社會朝向好逸惡勞的方向移動時,難道每天唱歌、表演、娛樂就有飯吃嗎?

誰來說說工商社會的企業家,他們的衣、食、住、行是如何維持的?至少「吃飯」問題要不要有人耕田種稻、翻土植菜呢?若連這基本的工作都厭惡,那麼,誰來提供生活所需的食物呢?

當然,吃飽健康是人的生存首要條件,必須有人來承擔這項工作,否則大家只想作官求榮,都想成為明星或追星者,又不想做些流汗的工作,誰知道整個社會將成什麼樣的世界。

生命的成長標記

猶記兒時求取工作的機會,往往趕在春耕除草季,向鄰居攬工,說春節、除夕我可以來打工。過年家家張燈結綵,必然放假幾天,所以我的要求得到應允,工資加倍,我喜出望外,大清早天色微亮就開工了,儘管早餐無著,向母親要一份年糕帶在身上,就摸黑下田除草。

很累很辛苦,直到日高三竿後,看著絡繹於途遊客,朝向大貝湖風景區遊賞,我不僅沒羨慕他們的嬉喧,還慶幸自己有機會可以賺錢貼補家用;只要想到可憐的父母無法養活子女的辛苦,就更加賣力向前衝了。

如此這般,到處做工,找頭路成了生命的成長標記。儘管日後就一直在教育界工作,但那段求職經驗仍歷歷在目。

過程中,看過「客廳即工廠」的熱鬧。當時,家家戶戶都在農閒或農休時在家組裝工業用品或做手工藝品,且展現快、準、好的精神,希望能多掙一點,至少可以協助家庭的開支,又親眼見到數萬人騎著腳踏車趕往加工區工作,促發台灣經濟發展的榮景。

猶記一條馬路的建設或一間大廈的建築,大都是快速而有效率的工作,原因無他,當年「工作」難求,有工可做就得感天謝地,儘管汗流浹背,精疲力盡,也會奮力向前,唯恐趕工不及或顯現體力不支而被汰換掉。換言之,就是怕失去工作的機會;若沒法賺取工資,對於家貧或求職若渴的老百姓可是件天大的事。

曾有一件事,令人記憶猶新。有位失婚的老婦人帶著一對看來也是失學的孩子,沿門向大戶人家求職,說只要三餐有著落便心滿意足,從不在意待遇的多少,當主人說有困難時,老婦人便淚流滿面……於是旁人伸出援手請她到廟埕擔任清潔工作。這對孩子後來成為我的同學,勤奮有加,成為受人歡迎的貨車捆工。

至於我和其他同學,不論負笈他鄉,或留村務農,甚至農間做小工(建築師父的助手),都是來者不拒,有工作就感謝天地了。我在藝專求學時間也是拚命找工作,每天都得勤勞有加,一、三、五一份家教,二、四、六則當油漆工,周六、周日則看有沒有機會到工地挑水泥運磚搬石,如此這般才能養活自己,並協助家人活命。

哦!不只是我,整個社會都需要有工作的機會,絕不能太熱就不想去工作,太忙了就喊累,做粗工覺得委曲自己……什麼工作都嫌棄,卻還要抱怨失業率高,試想台灣一直有外勞超過六十萬人,我們的年輕人到哪裡去了?

若只會抱怨而不肯吃苦、怕熱而不願流汗、怕太早上班,或是嫌福利沒有預期的好,動不動就聚眾遊行、街頭抗議,如果這樣才是王道,天啊!誰不會飯來張口,茶來伸手呢?

不是找頭路難,而是難在心中懶散,不知「天道酬勤」的道理!

(摘自《景象台灣》,香海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黃光男

一九四四年生,屏東師範、國立藝專美術科、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台灣師範大學美研所碩士、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

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校長、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理事長。

專長水墨畫、中國美術史、美術理論、美學、美術行政及博物館學等。

主要著作有《宋代繪畫美學析論》、《台灣畫家評述》、《台灣水墨畫創作與環境因素之研究》等美術與繪畫學術專論十餘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