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祖翔台北報導】「長照2.0」試辦上路,未入選試辦縣市及社福團體擔憂身心障者退化快,加上試辦的縣市以老人及失智症為主,幾乎未擴及到身障機構,讓社福機構憂長照計畫跟不上憨兒老化速度。
台灣一○七年進入高齡社會,雖然今年試辦「長照2.0計畫」中訂定可接受服務的身障者,放寬年齡限制,但措施剛上路,在財源、人力尚未健全情況下,身障者仍無法享受到實質服務,一線的社福團體沒有鬆一口氣,反而憂心忡忡,苦嘆缺人、缺錢,收托的整體環境無法負擔邁入老化的對象群。
衛福部指出,明年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一一四年超高齡社會,但根據主計處最新資料,我國登記有二千三百五十四萬人,六十五歲以上三百一十萬人,占整體百分之十三點二;身障者總數一百一十六萬一千人,其中六十五歲以上有四十六萬二千人,若以老化年齡四十五歲為基準,則四十五歲以上約八十七萬七千人,占整體百分之七十五點五,顯見身障老化及照顧者、憨兒雙老化問題,需要迫切地高度重視。
以唐氏症基金會新北市愛樂發展中心為例,目前安置四十名服務對象,有八個家庭還在排隊、等待受助。中心主任陳彥如表示,身心障礙者老化年齡較一般人迅速,平均提早十到二十歲,根據觀察,憨兒在「三十歲」就會產生退化跡象,一般的復健、體適能設備不足以協助延緩老化,必須再添購銀髮器材,甚至開發新教案。
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主任張菁倫指出,台灣身障福利跑得比老人快,可是高齡化與國人息息相關,身障者則是少數,所以要投注更多資源較難,不過每位身障者背後都有一個家庭,年邁父母無力負擔照顧責任,只能送到機構,卻「欠缺照護人力」,因此呼籲民眾善用居家照護資源,但現階段照護時數對老人及身障者都不足。
一名教保員的職務包括訂定一年長程個別化教學、推重輪椅行動、維護健康、教導人際溝通、幫助學習生活自理、社區適應,而要因應老化趨勢,必須再增修老化課程,與營養師討論適合的飲食類型;針對狀況添購飲食輔具,與治療師構思復健器材及安撫因年邁產生的負面情緒。
對於弱勢家庭,最大的問題在「無處安置兒女」,對於社福機構則在教保員不足、流動率高及需要進修更專業的技能以延緩老化,儘管政府積極與社福機構談合作,長照布點卻未完成,人力未備妥,社福機構壓力大,需要社會大眾共思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