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近年很多大學生到國外交換,但因名額有限,且部分自費,交換者有限。相較之下,愈來愈多國內大學彼此合作,「國內交換」逐漸興起。尤其離島、偏遠大學更積極推動,除課程可互補長短,拓展學生視野,私校和國立大學交換學生,更有助招生。
以位於台南麻豆的台灣首府大學為例,副校長戴文雄表示,這學期開始推動國內交換生,交換期間只要繳台首大學雜費。目前已有兩名學生到高雄大學交換半年,下學期另兩名學生到台北商業大學;高雄大學則有學生到台首大所屬於高雄蓮潭國際會館實習。
戴文雄說,台首大的學生雖然錄取分數不高,但透過到國立大學交換,讓有心向學的優秀學生能更上一層樓。不過私校生到國立大學交換,得先經過審查,在校成績很好才會放行,校方也會請老師輔導交換生。
國立台東大學幾年前,陸續和清大、交大、成大等校交換學生。金門大學這學期也和清大、成大、世新、淡江等十幾校交換學生,曾有拿到四百萬獎學金的金大滿級分新生,也到成大交換。
成大教務長賴明德表示,推動國內交換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課程互補,另一方面,也可以透過交換,讓離島學校學生豐富視野。就算同在國內,不同學校的學習氛圍、教學方式仍有不同,到目前為止學生反應都不錯。
「交換期間我更清楚自己的未來方向。」清大人社院學生陳貞伃,這學期到北藝大交換一學期,修了以前在清大較無機會修習的電影、舞蹈相關課程,重新找回以前喜愛動手實作的時光,也更確立未來方向。
國立金門大學海洋與邊境管理學系大四學生蔣立恩,大二下、大三上到清大科技管理學院學士班交換一年,他表示,自己喜歡法律,但金大課程資源有限,申請到清大交換。交換過程中發現,清大很多學生大二、大三已清楚未來要做什麼,刺激他更努力念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