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為方便不識字的民眾辨識用藥方式,多年前醫院藥袋上就印有圖示,如「飯碗盛滿」代表「飯前」、「飯碗空空」代表「飯後」。但有藥師指出,不少阿公、阿嬤誤以為「飯碗空空」代表「飯前」,因為「還沒裝飯」。衛福部彰化醫院藥劑科主任黃勝剛表示,藥袋上的圖示不時會造成長者誤會,應針對不同需求的病人盡量提供客製化服務。
黃勝剛舉例,長輩若看不懂圖示,醫院、藥師可進一步依據對方看得懂的方式,在藥袋上畫圖指示,例如曾有長者要求在藥袋上畫3個寫數字的圓圈,代表早、中、晚各要吃幾顆藥。但這般客製化服務不適用在病人數較多的醫院,黃勝剛認為,藥袋上的資訊形式應更多元為佳。
彰化醫院104年推出「會說話的藥袋」,讓視障者或不識字的病人透過手機掃描藥袋上的QR code,用耳朵聽就知道如何用藥;去年再次改造藥袋,將二維條碼放大、改變位置,讓視障朋友較容易掃描,也提供台語語音,讓不識國語的患者確認藥袋資訊。
黃勝剛表示,應針對不同需求的病人盡量提供服務。民眾也應注意用藥資訊,以免「吃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