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左鎮區公館社區在成大師生協助下,重新蓋起土埆厝。圖/吳淑玲
【本報台南訊】台南左鎮區九十三歲李朱川爺爺的土埆厝,在206大地震中被震倒,成大學生社區調查時知道李爺爺的故事,學生實際測量房子的結構,並以一比三十縮小比例打造「土埆厝」模型,希望有一天李爺爺能夠看到他們「蓋回來的土埆厝」。
成功大學「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方雅慧表示,這是該校「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與「社會設計方案規劃與實踐」通識課程,有三十五名學生參加,在進行社區訪查時,發現居民共同的回憶是「蓋土埆厝」起家,就與社區居民先從玩土開始,接著做「土角模」,完成第一棟「土埆厝」,目前放在公館社區(舊岡林國小)。
方雅慧也引進「山村有教室」服務學習與青年公益推動計畫,就讀成大建築所的專任助理陳建彣說,李爺爺的「土埆厝」是第二棟作品,地震後李爺爺土埆厝倒塌,因感受到老人家對土埆厝感情,提到早年的土埆厝,都是和家人或村民互相幫忙蓋起來,希望透過「幫李爺爺的土埆厝蓋回來」,重新凝聚居民向心力。
六十五歲居民蘇茂連,六十八歲陳基護及尹秋蘭都提到早年跟著大人蓋土埆厝的經驗,表示,土埆厝「冬暖夏涼」還不怕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