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戴著遮陽的帽子,趁著陽光大好,不停翻動剛收割的稻穀,多久沒有看到這種曬稻榖的農村即景了呢?這是去年在彰化縣竹塘鄉所拍攝的,古厝、稻埕、曬榖,讓人彷彿回到五、六○年代。圖/洪長源
文/洪長源
阿婆戴著遮陽的帽子,趁著陽光大好,不停翻動剛收割的稻穀,多久沒有看到這種曬稻榖的農村即景了呢?這是去年在彰化縣竹塘鄉所拍攝的,古厝、稻埕、曬榖,讓人彷彿回到五、六○年代。
這是以前農村特有的景象,水稻收割後,必須曬乾才能收藏及糶出去,一季的辛苦才算結束,所以農村家家戶戶都有一個庭院,為的是曬稻穀之用;田地多的人家庭院就大,亦稱「稻埕」,例如台北迪化街一帶原名叫「大稻埕」,昔時即是曬稻榖的地方。
早期庭院都是泥土地,夏季必須曬個七到十天方能乾,秋季甚至必須曬上半個月;後來庭院鋪上水泥或柏油,可以節省三分之一的時間。但夏季午後常有西北雨,西北雨說來就來,往往讓人措手不及,而稻穀淋了雨後,必須更多時日才能曬乾,有時遇到盤旋台灣上空不去的梅雨,沒曬乾的稻穀都發芽了。
自從農業機械化後,稻穀不再靠日曬而改用機器烘乾後,農村曬稻榖的情景已不復見。因為機器烘乾,省時又省力,既不怕西北雨,也不像在柏油地面曬穀會摻雜進小石子,混在米飯中,不小心咬到,牙齒幾乎要斷掉。
但是日曬的稻穀,因為乾燥速度較慢,澱粉質容易保留,煮成米飯後吃起來較有Q度,所以農家若是自己食用,有些人還是喜歡日曬,因此才有機會拍到這讓人懷念的農村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