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濟
二○一七年登場,新的一年,大家都有新的計畫、新的希望、新的夢想……多數人「喜新厭舊」,卻忘了,一切的資源、想法,其實,都來自於過去累積的經歷。
山寺過年,過的不是七天、十天的年假,而是整整一個月,接待四面八方的信眾、遊客。人們對於學佛、修行,仍止於十八世紀「僻靜山林」的封建思想。記得,一九八七年讀佛學院北海學部,春節回本山服務,我被調派到靈山勝境,那時候,五百尊羅漢還未安座。我們在菩提樹下設置簡單的佛桌,招呼遊客上香祈福,隨緣介紹如來殿、玉佛樓建築的功德。
那年春節,陽光特別灸熱,我和職事都曬成小黑人。一天午後,人潮消退時,我留守在三坪不到的「殿堂」,聽掛在樹上的風鈴,誦持著《般若心經》。有二位中年男性遊客,好奇的詢問。
「師父,您們過年早七點忙到晚十一點,怎麼有時間修行?」
我心裡想,春節期間,很幸運碰到許多高貴的修行人,他們把修行推到五彩的雲端,卻從不幫忙太太打掃家裡環境或陪伴孩子的功課。
這些陳年的對話,至今猶如一段可以省悟的現代公案。
「先生,您們覺得修行是什麼呢?」
「當然是拜佛、念經、禪坐……」
「你去拜佛誰去打掃殿堂?你去念經誰去擺那些經本?你去禪坐誰去洗那些禪席、蓋布?」
「拜佛、念經、禪坐是沉澱雜念,是自我檢查、自我潔淨的功課,這談不上什麼修行。真正的修行是奉獻是服務,是願意對所有眾生付出關懷、協助。」
「小師父!您說得很有道理哦!」
「先生,我不是小師父,出家師父,就算七歲出家,他能割愛辭親,心量何其廣大,你們都應尊稱他為師父。」
「來上個香,為新的一年祈福!」
上完香,他們又再發問。
「師父,我們上香,佛祖都會答應我們的願望嗎?」
「佛祖的有求必應,是你發的願要『合乎因果』,你要健康,就要運動、要飲食正常、要勞動要服務等,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佛祖;你要有錢,就要勤勞要正派去取得財富。佛祖庇佑、加持的人,是心裡要有正念、善良、慈悲心。」
「師父呀!您這麼年輕就出家,好可惜!」
「先生,看您們都四十多歲了,還不出家,更可惜!」
兩位先生呵呵大笑,笑聲飄盪在綠樹與風鈴舞動的午後。
「兩位,可在家當菩薩,以家庭為道場,隨喜隨力護持道場,廣積福慧。也祝福您們新春閤家平安、吉祥!」
那個新春的午後,我二十五歲,剛從美國西來寺受戒回來,一場「法義的對話」,受益匪淺的不是那兩位先生,而是我自己,數十年,不斷深刻去「咀嚼、體悟」修行應根植於無量慈悲、智慧的實踐。
菩提路上兩旁的花燈掛上了,這是男眾學部他們利用讀書空檔間,全力完成的任務。山上各區的花燈陸續熱鬧「登場」,一燈一如來,開啟心燈,照亮未來一年的前程。
新年伊始,祈願我們以「常樂慈悲喜捨法,安住忍辱柔和中」,做為春節的祝賀與互勉。♣